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七星鲈养殖高产技术.docx
文件大小:16.27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3.77千字
文档摘要

4

七星鲈养殖高产技术

七星鲈又称花鲈,在分类学上属鲈形目、脂科,由于其生殖和生长于沿海,有别于淡水生长的加州鲈和桂花鲈,故又称为海鲈〔以下简称鲈鱼〕。鲈鱼是西江水域的四大名鱼鲈、嘉、鳜、魽鱼之一,肉质坚实鲜美,养分丰富,每百克鱼肉含蛋白质17.5克、脂肪3.1克和多种维生素。

一、鲈鱼生活习性

鲈鱼生活在浅海河口,适盐广,幼苗在22‰左右盐度的海水中孵出,再溯河而上到咸淡水交汇的河口生活,并可进入淡水水域觅食生长,但成鱼多数在咸淡水中栖息。鲈鱼是凶狠的肉食性鱼类,食量大,一次摄食量可达体重的5%-12%,捕食强度在春夏季节最强裂,鱼苗以桡足类和糠虾为饵,长至10厘米体长后则捕食小鱼虾。鲈鱼生长速度较快,生殖期一般在11月

至翌年1月,鱼苗长至年底体长25厘米、重0.5市斤,6龄鱼体长达0.8米,最大的个体长达1米、重15-20公斤。人工养殖的鲈鱼长速更快,通常养殖280天可达一市斤以上。鲈鱼在14℃的水温以上就可正常觅食生长,在本地区可自然越冬,有利于隔年养殖成为大规格商品鱼均衡上市。

二、人工养殖条件

1、水质:鲈鱼可在淡水中生长,但依据其自然习性,养殖条件选择在有海潮到达的咸淡水水域更好,以河海口的鱼塭和围垦区最正确,水质盐度可在5‰以下,在盐度过高的水域养殖生长速度反而缓慢。此外,养殖水质要求清爽和溶氧充分。

2、池塘:每口池塘的面积在8—15亩、水深2米以上,池塘过小,水体窄,溶氧缺乏,难以高产;池塘过大过深,不利生产操作。池塘要设进、排水涵

闸分别通向进、排水河,不重复使用养殖水,以免二次污染。

3、机械配备:每3亩水面配备1台1.5千瓦的叶轮增氧机,这是高产养殖的根本条件;每口池塘配置1台以上的3千瓦抽水机,以保证随时可更换水,没有进、排水闸的池塘更有必要;此外还要视养殖面积和投喂量打算配置小杂鱼碎肉机。

为了保障生产的顺当,除了电源线路到塘头,供给殖机械使用,还要道路到塘头,以便利饲料和产品的运输。

三、种苗的选择和培育

生产实践觉察,来自黄、渤海的鲈鱼苗比南海区的个体大、生长快;人工生殖的鱼苗比捕捞的自然鱼苗成活率高。因此,鱼种的选择首先是承受黄、渤海区的亲鱼人工生殖的鱼苗,其次是从黄、渤海区采捕的自然苗经淡化标粗育成的鱼种,南海区的鲈鱼苗个体较小,人工生殖苗也适合养殖,但采捕的自然苗成活率较低。

不管苗源来自何处,鲈鱼苗都要经过中间培育的阶段。鱼苗经过中间培育不但驯化摄食人工饲料到达易养的目的,还可以淘汰体弱的病苗,育成大小均匀、体质强健的大规格鱼种,这是提高成活率从而获得高产的重要环节。具体方法如下:

1、网箱的设置在预备好养殖成鱼的池塘的一边搭一条投饵的栈桥,栈桥两旁设置假设干个网箱,材料可用14目左右的聚乙烯网片缝成长3-5米、宽2米、深1.5米规格,用竹杆固定。

2、做好淡化养殖的预备工作不管是人工生殖的鱼苗或捕捞的自然鱼苗,都生长在较高盐度的海水中,要求供苗者进展屡次降咸淡化,在不超过养殖

池塘5%盐度才能放养。在淡水池塘育苗,还要在网箱四周用塑料膜围成一个小水体,投苗前适当加盐至接近鱼苗放养前的盐度,让鱼苗投放后有一段适应时间,提高成活率。

3、育苗的密度原塘育苗,这有利于削减过塘引起鱼种的损伤和让鱼种适应所在池塘水质。用来培育的鱼苗体长2-3厘米,每平方米网箱放养500尾左右,每口池塘的育苗数量可比打算放养的鱼种多出大致20%—30%,以备死亡损耗和留有余量。

4、投饵驯食的方法以鲜鱼糜为饵,将鱼糜均匀地投撒到网箱中,每次投喂时间不少于半个小时,驯练鱼苗抢食,每天投喂4-5餐,日投喂量为鱼体重量的30%左右,以观看到鱼苗大致都能食到和食饱为好。具体标准是鱼苗抢食强度减弱后则停顿投喂,以免暴食而引起肠胃疾病。

5、准时分级培育10天鱼苗大多已长至5厘米,此时应过筛分池培育,

削减大鱼吞食小鱼和幼苗抢食不到而消灭大小差异的现象。分池培育10天

后,在网箱四周用网片围出约100平方米的一块小水面,放出网箱中的鱼种

再喂养15天,此时鱼种已在10厘米上,然后拆去围网,再进入大塘养殖,这样可防止鱼种过早进入大塘追食生物饵料,而弃食人工投喂的饵料。

鱼苗的中间培育要留意网箱的水质清爽和溶氧充分,可在网箱中设置增氧气头,要常常刷洗网箱,保持水体流淌,交换良好。

四、饲料

1、小杂鱼要求颖、硬骨少,苗期可打浆投喂,随着个体的长大,应切块投喂。鲈鱼可吞食相当其口裂长度1.5倍的鱼肉块,切块投喂不仅可节约饲料,并可减轻水体污染。小杂鱼含动物蛋白高,喂养鲈鱼长速快,但受资

源的限制,尤其是在每年的禁渔期货缺价高,不易购置,并受冷藏、运输的限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