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溺水教育主题班会主讲人:某某老师
目录contents一、溺水事件二、预防溺水知识三、溺水的原因四、防溺水倡议书
溺水事件第一部分
溺水事件一3月1日,江西于都县楂林河公园,一名7岁儿童玩耍时不慎落水!危急时刻,辅警何志华赶到现场,毫不犹豫跳入冰冷的河水中,将孩子成功救起。不了解水性,对自己的体力和游泳能力缺乏正确估计,进入水中便可能导致溺水。未做充分准备活动,下水后突然遭受冷水的刺激、游泳时间过长、体内二氧化碳丧失过多等原因也会在水下出现四肢痉挛、抽搐,导致失去自主能力而下沉。
溺水事件二2月28日,嘉定镇街道金沙小区突发惊险一幕。两名儿童在小区景观河旁玩耍时,其中一名儿童不慎脚底打滑,跌入水中。一旁的小伙伴惊慌失措,只能大哭呼救。关键时刻,小区居民沈慧杰挺身而出,用臂膀完成一次生命托举。
溺水事件三7月29日,吉林市清源大桥附近一名十来岁的男孩在玩水时意外滑入松花江中,其父母相继下水营救。男孩被好心市民救起,其父母溺水失联。溺水多发生在河流、湖泊、水库、海边、水塘、水沟。我国幅员辽阔,江河湖海众多,海岸线长,这些开放的区域缺乏安全监管,孩子很容易接近和进入。
溺水事件四2023年5月1日,广西来宾市象州县石龙镇一水库发生3人溺水事件。据了解,溺亡3人均为石龙镇大蒙村委老石排村居民,年龄最小的仅6岁。经调查,事故原因系家长刘某珍(女,30岁)带4名小孩到水库边摸螺蛳,其中2名女孩不慎落水,刘某珍在救人过程中也不慎落水,最终造成3人不幸溺亡的悲剧。目前,事件处置及善后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预防溺水知识第二部分
发现有人溺水后如何救助?在泳池中发现溺水者或疑似者,包括成人和儿童,尽量呼喊救生员来对溺水者进行救助。在自然水域发现溺水者,可将救生圈、竹竿、木板等抛给溺水者,同时视自身能力情况,选择下水救助、呼喊帮助或电话报警求助。溺水者被救起后,还需注意继发性淹溺,这是指淹溺后短暂恢复数分钟到数日,最终死于淹溺并发症。
如何有效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家长或看护人应当时刻保持警惕,绝不能将儿童单独遗留在浴缸、浴盆或任何开放的水源附近。他们必须与儿童保持伸手可及的距离,并全神贯注地看管,以免发生意外。此外,家长们还需铭记以下四个关键要点,以确保儿童的安全。
溺水常见原因溺水,俗称淹溺,是指在游泳时或失足落水时发生的严重意外伤害。溺水的速度很快,一般4-5分钟或6-7分钟就可因呼吸、心跳停止而导致死亡。天气炎热时,很多人都喜欢在江、河、水库、水塘内游泳,这就很容易发生溺水事故。发生溺水事故的多为不会游泳的青少年。
溺水自救知识保持镇静,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可减少水草缠绕,节省体力。只有不胡乱挣扎、不胡乱扑动手臂,人体在水中才有可能保持平衡,这样身体才不会下沉得很快。除呼救外,落水后应立即屏住呼吸,踢掉鞋子,放松肢体。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尽可能地保持仰位,使头部后仰、鼻部露出水面呼吸,呼吸时尽量用嘴吸气、用鼻呼气,以防呛水。
溺水的原因第三部分
社交媒体影响社交媒体的普及使得一些年轻人追求刺激和冒险,可能会选择在危险的水域进行拍摄或挑战。这种行为往往忽视了安全,导致意外溺水事件的发生。
缺乏救生设施在一些公共水域,尤其是偏远地区,缺乏必要的救生设施和救生员,导致在发生溺水事件时,无法及时获得救助。这种情况下,溺水者的生存几率大大降低。
气候变化影响气候变化导致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如暴雨、洪水等,增加了水域的危险性。在这些情况下,水位上涨、流速加快,增加了游泳和戏水的风险,导致溺水事件的增加。
心理健康问题近年来,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部分人可能因情绪低落或心理问题选择自杀或故意溺水。这种情况虽然相对少见,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溺水事件的增加。
防溺水倡议书第四部分
开展系统安全教育课程学校应将防溺水安全教育纳入正式教学计划,保证每周有固定课时。课程内容不仅要涵盖溺水的严重后果,以真实案例视频直观呈现,让学生深刻认识到溺水对生命的巨大威胁,还要细致讲解防溺水知识,包括如何辨别危险水域,如河流、水库、无人看管的池塘等。
组织防溺水主题活动定期举办防溺水主题班会,每月至少一次。在班会上,让学生分享自己了解到的溺水案例,加深对危险的认知,同时设置互动环节,如知识问答、情景表演,强化学生对防溺水知识的运用能力。开展防溺水手抄报、征文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通过创作过程深入学习相关知识。
完善校园水域管理若校园内有水域,如景观湖、喷泉池等,要设置坚固且高度适宜的防护围栏,围栏间距要小,防止学生钻过。定期检查防护设施,发现破损、松动及时维修更换。在水域周边明显位置设置清晰醒目的警示标识,标明“禁止游泳,危险”等字样,并配以溺水危险的图案。
加强学生日常监管在课间休息、午休等学生自由活动时间,安排教师在校园内特别是水域周边巡逻,及时制止学生在危险区域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