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届高考作文30个主题人物+黄金段落
主题人物:大国工匠之“工程之眼”陈兆海
【大国工匠之“工程之眼”陈兆海】
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扎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团结动员广大职工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举办的2021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活动,3月2日揭晓了评选结果,中交一航局第三工程有限公司工程测量工陈兆海光荣入选!
陈兆海:26年工作在测量一线,他先后参与修建了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首座航母船坞、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等多个国家重点工程。他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练就了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以追求极致的匠人匠心,为大国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陈兆海,现为一航局三公司首席技能专家。自1995年参加工作以来,先后参建了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我国首座航母船坞——大船重工香炉礁新建船坞工程;国内最长船坞——中远大连造船项目1号船坞工程;我国首座双层地锚式悬索桥——星海湾跨海大桥工程,以及大连湾海底隧道和光明路延伸工程等。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交通技术能手、辽宁工匠、辽宁省劳动模范等荣誉。颁奖词评价道:“他执着专注、勇于创新,练就了一双慧眼和一双巧手,以追求极致的匠人匠心,为大国工程建设保驾护航。”
陈兆海二十七年如一日追求测量精准的极致化,靠着钻研和磨砺,凭着专注和坚守,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测量行业传奇。
陈兆海,中共党员,1974年12月出生,1995年毕业于天津航务技工学校测量试验专业,现为中交一航局三公司测量首席技能专家,作为测量施工的主要负责人,他是索塔上随叫随到的“蜘蛛侠”,也是中国土木工程詹天佑奖的获得者,更是创下了靠人工测量方法,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厘米级的奇迹……一次次挑战、一次次跨越,专业、专心与专注已经融进他的血液之中,他用执着与坚守、用心与细腻,一次又一次撰写着中国工程的技艺和传奇。
提及桥梁建设者,大家头脑中的第一反应就会想到工程师,谈及铁路建设者,人们往往想到的是筑路工人。
然而,有一类职业工种,会出现在各大施工现场,他们佝偻着背、挤着眼,通过架设在三脚架上的仪器测算数据,为施工人员定位精准的角度、高度和深度,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工程测量员。
陈兆海是万千工程测量员中的一员,主攻水利工程测量的他,参与了我国首座30万吨级矿石码头、首座航母船坞、首座海上地锚悬索式跨海大桥等标志性工程建设。
当一个又一个荣誉向“战功”赫赫的陈兆海“袭来”,他却表现得有点不知所措。“大国工匠大多从事导弹雕刻、航天焊接等重要工作,和他们相比,我都没有成品。”尽管陈兆海这样说,但人们知道,所有工程都需要建立在测量的基础之上。工程开工,测量先行,因此测量员常常被比作“工程之眼”。
27年前,陈兆海站上了“夏天一身汗、冬天两头寒”的工程测量岗位。
27年后,水利工程测量工具从测深杆、测深锤升级到回声测深仪,从单波束发展到多波束,从点状、线状测深发展到带状测深,他还在这个岗位上。
27年来,陈兆海只干了一件事:“测量点和线”,只是数量需要以“上百万个”来计算。
回顾职业生涯,全国劳模、中交一航局三公司工程首席技能专家陈兆海十分感慨:测量就像是工程的“眼睛”,越是投入其中,越会觉得那些点和线已经融进了自己的生命。一个个大国工程的精准落成,让他丈量出的上百万个数据有了特别的意义。
27年“测量点和线”
个子不高、脸庞黝黑的“粗人”陈兆海,干着一项“细活”。
3到5厘米,这是陈兆海眼中无数个不能超过偏差的数据。30万吨级矿石码头、首座航母船坞、大连跨海大桥、大连湾海底隧道……人们眼中震撼人心的奇迹,在他眼中是无数个点线交织。
0.5秒,这是陈兆海所使用全站仪的精度。船上、桥上、隧道里,他习惯闭上左眼、用右眼观测数据,多年来成了“大小眼”。每一个工程项目,他都是带着仪器第一个进现场做开工前施工放样,等到工程全部竣工验收合格了,最后离开。
2004年,陈兆海参建的大连港30万吨级矿石码头工程进入大干阶段,当年还没有使用GPS技术,只能用“打水砣”的方式来检验基床平整度,为了在一个月仅有两次的大潮中安装更多沉箱,他常常一连几天吃住在海上,最长一次在沉箱上待了26个小时。
40多斤的“测深水砣”,每天要扔上百次,而且必须追着海流一路小跑出去。深冬,冰冷狂暴的海风打在身上,陈兆海的眉毛和胡子结满冰霜,溅起的海水将衣前襟冻成了“冰甲”。
受水流、水深及尺深形变等因素影响,测深读数时间必须在配重触及海底的2、3秒内完成,最佳读数时间不足1秒,常人根本来不及反应。不服输的陈兆海一练几个月,把所有工闲时间全部拿来练眼力和反应速度,硬是把一整套快速读数方法练成了肌肉记忆,靠人工测量将沉箱水下基床标高精度控制在10厘米以内。
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