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下14《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把握文章的思想内容,理解格物致知精神内涵和现实意义。
2.理清演讲者的演讲思路,把握演讲词层层推进的结构。
3.学习本文摆事实,讲道理的论证方法。
4引导学生树立格物致知精神及乐于动手实验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演讲者的思路。
(2)理解演讲中事例对于观点的印证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
教学过程
导入:
1.简述演讲的定义及阅读方法。
2.结合第一段及注释,梳理演讲背景。
背景资料:
1970年前,人们认为基本粒子都可以归纳为三种夸克。丁肇中对此持怀疑态度,他想进行实验,这个想法却遭到了几乎所有国家大型实验室的反对。最终,他们在美国布鲁海文国家实验宣开展了实验,经过两年多夜以继日的实验,发现了一种未曾预料的新的基本粒子——J粒子,而它来自于第四夸克。他的发现推翻了过去认为世界只有三种夸克组成的理论,为人类认识微观世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丁肇中因此项发现在1976年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丁肇中1936年出生于美国,3个月后,父母把他带回中国,他在中国接受了十几年的教育,在20岁时只身赴美,进入密歇根大学,接受西方的教育,1976年经过他多年的实验,发现了J粒子,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曾多次回国探亲,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丁肇中是在1991年的“情系中华”征文颁奖活动中发表这样的演讲。
任务一:
1.逐段比读,模仿丁肇中的风格将每段改编为一句话演讲词。在此基础上梳理演讲词观点的总结规律。
示例:
1:中国学生应当如何学习自然科学呢?(尾句)
2: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尾句)
3: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首句,关联词提示)
4:传统儒家重视内心领悟,忽视实验。(首句+尾句)
5:传统儒家重视内心领悟,忽视实验的观点在当下行不通。(首句+尾句)
6:我认为实验精神在科学中很重要。(尾句)
7:新的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得到。(首句)
8:实验需要积极的探测。(首句)
9:实验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尾句)
10:由于传统儒家忽视实验,实验又需要较多品质,所以学术进展只能依赖少数人的突破。(上文+尾句)
11:在今天中国学生还重理论轻实践。(上下文+首句)
12:以我为例,我发现做研究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尾句)
13:格物致知精神意义重大,我们应当培养实验精神,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首句+尾句)
总结:作者观点是学习自然科学的中国学生应当重视实验精神。
这就体现了演讲的针对性。
梳理规律:1.寻找事实对应的观点;2.紧扣中心词;3.综合首尾句。
2.解读这13句话之间的关系,分析本文思路。梳理演讲词内部关系有多少种?
示例:
问答关系
(问)中国学生应当如何学习自然科学呢?
(答)因此,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即实验。
证明关系、转折关系
(观点)然而,传统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
(举例)例如,王阳明代表的传统儒家重视内心领悟,忽视实验。
(转折)这种传统观念在当下行不通。
递进关系
(个人角度)我认为实验精神在科学中至关重要。
(历史角度)历史告诉我们,新知识只能通过实地实验获得。
(并列)实验需要积极的探测,
(递进)实验更需要眼光、勇气和毅力。
因果关系
(因果)正因传统儒家忽视实验,且实验对个人素质要求极高,所以学术进展长期依赖少数人突破。
转折关系
(转折)当今中国学生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
分总关系
(举例)以我为例,研究发现自主决策与创新思维不可或缺。
(总结)因此,必须重新认识格物致知精神,培养实验能力,方能推动科学发展。
逻辑结构示例:
提出演讲主题:1;回答解决方法:
传统教育弊病:
科学中实验精神的重要性:
实验精神的过程和要求:
当下中国读书人现状及我的经验:
格物致知的意义,提出对中国一代人的希望:
由此可知,演讲稿具有思路清晰、层层推进的特点。思路大致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传统弊病,现代社会要求,中国学生,个人经历);解决问题(提出希望号召)思路展开。
任务二:
1.模拟演讲下面两个语段,分析闻一多和丁肇中的演讲风格。
语段1:
8段:反动派挑拨离间,卑鄙无耻,你们看见联大走了,学生放暑假了,便以为我们没有力量了吗?特务们!你们看见今天到会的一千多青年,又握起手来了,我们昆明的青年决不会让你们这样蛮横下去的!
语段2:
3段: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为这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