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劝学》《师说》对比阅读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42.02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6.33千字
文档摘要

《劝学》与《师说》对比阅读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核心是“学习之道”。学习本单元的文章,要学习从不同角度探讨学习问题,阐发深刻的道理的论证思路和方法。《劝学》论证了学习的重要意义和学习方法的问题。《师说》是作者针对当时社会上重视门第而忽略从师学习的社会风气,进行批判性,提出了学习需要从师的观点。这两篇文章重在说理,运用了多种说理方式,尤其是比喻论证、对比论证。

二、学情分析

学生虽然已经在初中学过议论文,但是缺少对议论文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思维系统的了解和掌握。而本单元是将古今中外关于读书的论述文整合在一起,论证方法和语言特点丰富而又鲜明,可以给学生学习之路带来启示。

三、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目标

①掌握《劝学》和《师说》中的重要文言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②理解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③学会对比阅读的方法,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2.思维发展与提升目标

①通过诵读、翻译、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两篇文章的内容。

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目标

①理解并学习文中所采用的论证结构,学习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

②提高学生围绕中心论点合理论证的能力。

4.文化传承与理解目标

①体会古人对学习和教育的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②培养学生尊师重道的品德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掌握两篇文章的文言知识。

②理解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③对比分析两篇文章的异同。

2.教学难点

①理解两篇文章中较难的文言词句。

②深入体会两篇文章所蕴含的思想内涵。

五、教学方法

诵读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七、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提问导入:学习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是十分重要的,同学们到如今也已经经历了9年多的专业学习了。对于学习,相信同学们也有一些感触,那么,你们觉得怎样才能学好呢?引出学生对学习的看法从而引出学生对老师的看法。

师总结:不仅同学们懂得这些道理,我们的古人早早就给我们阐述了这个道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荀子的《劝学》和韩愈的《师说》两篇文章。

2.介绍作者

①走近荀子

荀子(约前313一前238),名况,字卿,战国末期赵国人,曾游学于齐,当过楚国兰陵令,后来失官居家著书,死后葬于兰陵。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他强调教育和礼法的作用,主张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视教化兼用“礼”治,强调“行”对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该书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对话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指出先秦议论文发展的三个阶段),标志着古代说理文的进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说理透彻、语言质朴、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劝学》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几段的节录。

②走近韩愈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学家、诗人、哲学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谥号“文”,故后世又称他为“韩文公”。韩愈三进国子监做博士,一度担任国子监祭酒,招收弟子,亲授学业,留下了论说师道、激励后进和提携人才的文章。主要作品有《祭十二郎文》《师说》《进学解》《原毁》等。他的作品被后人编为《昌黎先生集》。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是其所倡导的“古文”的集大成者。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将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它是针对六朝以来泛滥的浮靡文风而发起的。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主张文章要像先秦两汉散文那样“言之有物”,要阐发孔孟之道。反对六朝以来单纯追求形式美、内容贫乏的骈俪文章。主张“文道合一”,以“道”作为文的内容,强调学古文应从实际出发,“因事陈词”“文从字顺”,自创新意新词。韩、柳古文运动开拓了散文新天地。

3.?诵读感知

①学生齐声诵读《劝学》和《师说》,注意字音和节奏。

②教师范读,纠正学生的读音和节奏错误。

③学生自由诵读,体会两篇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感基调。

环节二:解读文本——分析两篇文章的主要观点和论证方法

(一)探究《劝学》的论证方法。

1.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并指出这些比喻句分别是用来证明哪一种观点的,以及设喻的特点。

=1\*GB3①生思考后分小组讨论请代表展示讨论结果。

=2\*GB3②师评价学生展示的答案后补充:

阐明学习的意义:=1\*GB3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GB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