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教学目标】
1、品读文本,理清层次结构,把握文章的脉络索;
2、感悟文中重点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同志讲话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3、了解开幕词的相关知识,学习开幕词的一般结构及基本写法;
4、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爱国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1)感悟文中重点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同志讲话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2)认识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培养爱国热情,提升民族自豪感。
2、教学难点:
感悟文中重点语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感受同志讲话的感染力与号召力。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每当国歌奏响,我们心中都会涌动着无限的自豪骄傲。可是大家知道吗?中国近代
史是一部屈辱史,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人民深受帝国
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迫。法国拿破仑曾经说:中国是沉睡的雄
狮,一旦被惊醒,世界会为之震动。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
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让我们一起重温毛主席的《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篇经典文献。
二、整体感知
]、文体知[识
开幕词:是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的领导人或主持人,在会议或重大活
动开幕时讲话所用的文稿。
2、作者简介
(1893年12月26日一1976年9月9日),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他是
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1949至1976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领导人,是中国第一任主席。也是诗人、书
法家。
3、背景介绍
这次会议于1949年9月21至30日在北平召开。9月21日,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
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发表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开幕词。
4、重点字词
5、逻辑索
回顾历史一立足当下一展望未来
6、划分层次,梳理结构
一(第1段):以简明扼要的语言宣布会议开幕
二(第2段):介绍会议性质
三(第3—6段):回顾了中国人民的斗争历程,论证革命胜利的历史必然性
四(第7-12段):指出“站起来”的中国面临的新形势,以及保障胜利果实和加
快建设的方法及作用,并表明必然胜利的决心和信心
五(第13—16段):结束语,用充满感情的四句话表达对人民英雄的敬意和赞扬,
对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自豪和自强,以及对本次会议必将圆满成功的喜悦
三、文本研读
1、品读语句含义
(1)第4段“任何”“一切”“唯一”“决无”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词语或是涵盖一切情况与事件,或是涵盖一切可能性,强调“蒋介石国
民党及其帮凶们”的不可信,告诫人民要放弃一切幻想,抱定同敌人斗争到底的决心。
(2)第9段赏析“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将我们的建设工作获得迅速的
成功”的作用。
明确:承上启下,既肯定上文“人民民主专政和团结国际友人”的举措,又引出对
当前经济建设工作的阐述,对经济建设困难的预判,以及对解决困难抱有的信心和希望。
(3)第11段赏析“我们的国防将获得巩固,不允许任何帝国主义者再来侵略我们
的国土”
明确:“不允许”和“任何”通过坚定的语气,写出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豪气与
底气,以及捍卫国家主权和人民生命安全的坚定决心。
(4)赏析最后一部分(第13-16段)的特点。
明确:文章结尾以气壮山河的排比句式,向人民召唤,向世界宣告。这些满怀革命
自信心的豪言壮语,是中国人民奋勇前进的最强动力。
2、品读文章情感
(1)第4段“那次会议的结果是被蒋介石国民党及其帮凶们破坏了,但是已在人民
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明确:愤怒、惋惜之情。“不可磨灭”道出了情感之深切。
3、第一条罪状一一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1)提出问题: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
脚,又长又臭。
(2)第6段“我们有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