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在中层干部履职会上的发言:谈中层干部执行力的五个生长点
各位中层干部、老师们:
下午好!中层干部是学校的腰,腰板硬则学校站得直,腰力强则学校走得稳。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关乎学校发展根基的话题——中层干部的执行力究竟从哪里来?经过长期观察与思考,我认为执行力的生长需要五个关键支点。
一、向内而生:在角色认知中筑牢执行根基(源动力)
执行力不是上级压出来的,而是内心长出来的。就像树木的根系越深,才能抵御越大的风雨。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说过:管理者的首要任务是界定角色。只有把角色想明白、把责任扛起来,执行才会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
角色定位的三重维度
1.政策落地的翻译官校长室的决策不是文件原文,而是需要结合一线实际的转译工程。去年推行课后服务提质时,教务处没有简单转发文件,而是做了三件事:用一周时间蹲点调研教师需求,把丰富课程拆解为学科拓展+兴趣社团双轨模式,同步推出弹性坐班配套制度。这种把政策语言转化为教师语言的智慧,就是优秀中层的核心能力。
2.基层声音的传声筒中层干部不能只当领导的扩音器,更要做教师的收音话筒。有位教研组长现在开会必带三样东西:笔记本、笔和教师需求清单。今年教师反映教研时间碎片化,他在行政会上提出周三下午无课教研日的建议,被采纳后教师们说终于能系统备课了。这种带问题上会,带方案下组的工作方式,让决策更接地气。
3.上下沟通的润滑剂遇到改革阻力时,优秀中层懂得补台不拆台。某年级推行分层作业时,部分老教师有顾虑,年级组长没有强行推行,而是做了个工作坊计划:让年轻教师展示分层作业案例,老教师提出改进建议,共同打磨出基础+拓展的弹性方案。这种柔沟通比硬命令更能凝聚共识。
二、向上生长:在使命担当中激活执行动能(牵引力)
执行力强的干部,眼里总有未完成的事。就像老黄牛耕地,不仅低头拉车,更会抬头看路。明代大儒王阳明强调事上磨练,说的就是在具体事务中锤炼担当精神。
担当精神的三种形态
1.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去年冬天流感暴发,校医室告急,办公室赵主任做了两件事:协调行政人员组成测温志愿队,联系食堂王主任调整餐谱增加姜汤。他们没有等校长指令,而是看问题、找对策,这种把学校事当自家事的担当,就是执行力的最佳体现。
2.日常管理的见微知著担当不仅在大事,更在细节。德育处陈主任的文明班级评比表上,除了卫生纪律分数,还专门留了互助事件记录栏;教务处刘主任排课表时,给跨年级授课的教师都留了备课缓冲时段。这些多走半步的设计,让管理有了人情味。
3.系统思考的未雨绸缪真正的担当是做一件事,想一类事。某年级组长处理手机问题时,不仅制定入班交手机制度,还联合心理老师开发了数字素养课程;后勤主任修水管时,不仅更换破损管道,还对整栋楼的水路做了系统检测。这种解决一个问题,预防一类问题的思维,正是中层干部的价值所在。
三、向深而行:在专业精进中夯实执行底气(支撑力)
我常对年轻干部说:管理不是管别人,而是练自己。就像工匠需要趁手的工具,中层干部必须具备专业硬通货。哈佛商学院的研究表明:管理者的专业能力与团队执行力呈正相关。
专业素养的修炼路径
1.岗位必需的核心能力教务主任要懂课程开发,德育主任要懂心理辅导,后勤主任要懂安全标准——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学来的。去年新上任的科研主任,为了做好课题指导,自费参加3场培训,整理200页的申报指南,现在成了教师们的课题顾问。
2.跨界整合的系统思维优秀中层需要通才素养。疫情期间负责线上教学的主任,既懂技术平台操作,又懂教学流程设计,还能协调家长沟通。这种一专多能的复合能力,让复杂任务得以高效落地。
3.持续进化的学习习惯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强调终身学习。我校一位资深主任的办公桌上常年放着三本书:《学校管理实务》《教育心理学》《项目管理指南》。这种工作即学习的状态,让他总能从容应对新挑战。
四、向外而联:在协作协同中拓展执行半径(协同力)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现在需要狼群战术。就像那场暴雨中的三人协作,执行力往往诞生于部门墙被打破的瞬间。华为的铁三角作战模式,本质就是跨部门协同的智慧。
协同机制的构建策略
1.建立问题导向的联动机制针对学生午餐浪费问题,德育处、总务处、班主任三方形成观察-反馈-改进闭环:德育处设计光盘行动方案,总务处调整打餐流程,班主任负责班级动员,三个月后浪费率下降40%。
2.打造项目驱动的临时团队校庆筹备期间,我们打破部门壁垒,组建宣传组后勤组校友联络组,每个组都有行政人员、教师和家长代表。这种矩阵式管理让复杂任务变得井井有条。
3.培育补位意识的协作文化在我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