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2023-2025北京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交通与社会变迁章节综合.docx
文件大小:947.03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6.27千字
文档摘要

第PAGE1页/共NUMPAGES1页

2023-2025北京高三(上)期末历史汇编

交通与社会变迁章节综合

一、单选题

1.(2023北京房山高三上期末)1909年天津关报写到:“出口土货”,向来用牲畜、大车、船只运来天津,“受沿途种种耽延,种种遗失”,“今则虽仍用旧法载运,不过自产地运至张家口或丰台……即可易由火车运往本埠……延迟既少,伤耗亦轻”。随着京汉铁路的贯通、京张铁路延至包头,天津的经济腹地更为广阔。对此说法正确的是(???)

A.近代城市传统的交通工具已经消失 B.铁路运输促进城乡商品流通的扩大

C.铁路沿线地区的自然经济完全解体 D.天津成为近代中国最大的商贸城市

2.(2024北京海淀高三上期末)据上海外白渡桥两个年份各两到三天的交通通行情况统计(单位:人、次),数据如下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年份

步行

人力车

马车

轿子

脚踏车

机器脚踏车

汽车

公共汽车

有轨电车

1889年

11770

6984

544

9

11

0

0

0

0

0

1926年

50823

14600

0

0

0

3459

194

3764

172

922

A.城市近代公共交通实现从无到有 B.传统交通方式退出城市生活舞台

C.改变了中国汽车工业落后的局面 D.国家的工业化推动交通工具变化

3.(2025北京丰台高三上期末)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规定:“十里置一邮”,土地狭小不方便设邮的,在附近方便之地设邮,“邮人勿令徭戍”,收到皇帝命令、紧急文书后要立即传递,“若诸有期会而失期,乏事,罚金二两”。这一法令(???)

A.说明汉代已经建立完善的基层治理体系

B.保障中央政令能够及时传送到全国各地

C.标志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制度建立

D.体现儒家思想对立法和司法的全面渗透

4.(2023北京海淀高三上期末)1859年,苏伊士运河正式通航,航程变化如下,以下数据说明,苏伊士运河的修建

起讫点

绕好望角

经苏伊士运河

伦敦——孟买

17400km

10100km

马赛——孟买

16000km

7400km

伦敦——新加坡

18990km

13350km

①大大缩短欧洲通往亚洲的航程

②促进贸易中心转向大西洋沿岸

③有利于西方在东方的殖民侵略

④密切了西方与东方的经济联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2023北京西城高三上期末)元朝海运的开辟是中国海运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下列记载体现了当时海运优势的是

A.“功效大著,民间垦辟种艺之业,增前数倍。”

B.“江南行省起运诸物,皆由会通河以达于都。”

C.“星罗棋布,脉络相通,朝令夕至,声闻毕达。”

D.“河漕视陆运之费省什三四,海运视陆运之费省什七八。”

二、材料题

6.(2023北京大兴高三上期末)中国古代漕运

“漕”原指在天然或人工的河道上运输物资,后来随着各王朝统治的需要,从地方上征收粮饷以及各种进贡的物资,将其运送到京城或前线,这些都属于漕运的范围。

材料一

(1)依据材料一,指出图1、图2漕运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咸丰二年(1852年),清代漕粮海运,仅实行于江苏省。咸丰三年,太平军占领镇江、扬州,江路受阻。清政府宣布,将浙江全省以及苏、松、常、镇四府和太仓州等处“漕米,同办海运。”由上海招商船承雇,装载海运至天津。而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四省漕粮则一律按每石折银一两三钱为率,改折征收解京或者就地拨充军饷,这样一来,继续征收实物漕粮的只有改行海运的江苏、浙江两省份。庚子事变后,列强在谈判赔款筹集问题时,要求清朝从漕粮中提取赔款,且朝堂上亦有诸多官员提议折漕。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南漕改用火车,由天津运往北京。在内外压力下,清朝最终于光绪二十七年宣布全漕改折,漕粮河运至此终结。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述清代漕粮河运废止的原因。

材料三??2019年12月,北京市政府发布的《北京市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五年计划(2018-2022)》明确提出,要保护建设张家湾古镇,展示运河古镇历史风貌,打造漕运文化特色小镇。

①张家湾在“州南十五里”,“以元万户张煊督海运至此而名。今东南运艘,由直沽至河西务,凡百十里,又百三十里至张家湾,乃运入通州仓”。

——《读史方舆纪要》(清代顾祖禹等人著)

②张家湾城位于“潞河下游,南北水陆要会。自潞河南至长店四十里,水势环曲,官船客舫,骈集于此,弦唱相闻,最称繁盛”。

——《钦定日下旧闻考》(乾隆命人根据《日下旧闻》加以增补、考证而成)

③北运河上“漕艘栉比,廩粟云屯”。张家湾以西的漕运终点通州,则为“仓庾之都会,而水路之冲达也”。

——光绪年间《通州志》

④“山西会馆”匾额该匾额系两块长方形石块合成:上为“山西”,下为“会馆”,发现于通州,现存于通州博物馆。

⑤《清代北运河漕运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