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乐段的写作见例6-24,这首歌曲属于流行风格,由bA自然大调式构成。本章将进入相对完整的结构性创作,讨论如何将旋律扩展至一个曲式单位。这里仍然会涉及之前几章所讲的细节内容,但关注点在其结构功能上,即这些细节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并形成一首完整的歌曲结构的。第一节乐句的形成与旋律落音一首乐曲的结构形式通常被称为曲式。音乐的乐思—旋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类似一种“液态物质”,它的存在方式总是在流动、变化。若想将其变成能为人感知与把握的作品,就必须赋予它某种形式感,就像香水必须被装进某种固态形状的“容器”中才能成为艺术品一样,乐思—旋律也必须形成曲式才能成为作品。一、乐句的形成能形成曲式的单位有乐句、乐段、部等,一首歌曲中最小的曲式单位就是乐句。第四章曾提过主和弦与属和弦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体现在它们对调性中心的强调、巩固作用上,因此,这两个和弦在音乐的运动过程中通常具有非常重要的结构功能。这一功能就是形成乐句的停顿与呼吸。也就是说,在写作旋律的过程中,通过特定的进行强调主、属两个和弦就能形成乐句。请看例6-1、例6-2。这段旋律属于古典风格,旋律为bE自然大调式,旋律中有许多半音变化音。这段旋律也属于古典风格,旋律是五声调式,但受和声进行所制。除了这两个音之外,主和弦的三音、五音与属和弦的五音通常也是落音的最佳选择,尤其形成乐句的和弦相同时,同样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落音,避免旋律的停滞不前。如在属于古典风格的例5-36《生活是这样美好》中,第四小节由bE大调Ⅰ级主和弦形成第一个乐句,第八小节仍由主和弦形成第二个乐句。虽然两处乐句都停在主和弦形成句逗,但两句的落音却一个落在三音G音上,一个落在根音bE音上,避免了因两次停在同和弦上导致的旋律停滞。用不同和弦形成的乐句,其落音也各不相同,而选择以哪些音作为落音,其总体原则如前所述。接下来将综合乐句的形成与旋律落音的规律,观察各种乐段的写作手法。第二节两句乐段一首歌曲所能容纳最大的曲式为乐段,最常见的乐段形式有一段式、二段式、三段式及多段式。单一乐段通常由不同数量的乐句组成,其中最为常见的乐段即两句乐段与四句乐段。这两类乐段因其句式的平衡、对称而备受创作者青睐。两句乐段因其形成乐句的和声以及落音的不同,可分为封闭型乐段与开放型乐段;因其各句动机—旋律之间的关系,可分为平行乐段、准平行乐段与对比乐段;因其句式长度的不同,又可分为方整性乐段和非方整性乐段。一、封闭型乐段与开放型乐段当第二乐句结尾的和声为Ⅰ级主和弦时,乐段为封闭型乐段;当第二乐句结尾的和声为Ⅴ级属和弦时,则乐段为开放型乐段。封闭型乐段具有明显的收束感,其结构功能较之后者更强,写作时如需要将旋律告一段落或引向结束,通常会使用封闭型乐段。如例6-5。这首歌曲属于流行风格,旋律由bA自然大调式构成。开放型乐段更具有延续性与可期待性,往往能与后面的乐段形成推进、引导、过渡关系。在写作时,若需将几个段落顺畅地衔接起来,则通常会使用开放型乐段(例6-6)。这段旋律也属于流行风格,由bB自然大调式构成。二、平行乐段如乐段中两个乐句的开头动机—旋律互为重复关系,结尾分别落在不同的落音或和弦上,则此类乐段被称为平行乐段。平行乐段所体现出的平衡、对应的结构特征,会为歌曲带来一种相对的稳定感,因此经常成为歌曲创作者们的首选(例6-7、例6-8)。这段旋律是一首儿歌,旋律由F自然大调式构成。这段旋律属于流行风格,由受制于和声进行的五声调式构成。三、准平行乐段如乐段中两个乐句开头的动机—旋律互为模进关系,此类乐段被称为准平行乐段。准平行乐段与平行乐段相比,其结构稳定性变弱了,但第二句却在第一句旋律的基础上形成了递进,增强了音乐的展开性(例6-9、例6-10)。这段旋律属于流行风格,由C自然大调式构成。这段旋律属于古典风格,由E自然大调式构成。四、对比乐段如果乐段中两个乐句开头的动机—旋律互为对比关系,此类乐段被称为对比乐段。对比乐段相对来说更富于变化性,旋律发展手法更为自由,写作时需要更多地关注旋律线的起伏、平衡关系。因为对比因素的出现意味着创作者将要处理新的动机—旋律形态,如何处理好它与之前旋律的相互关系以及如何保持整体的均衡感,需要更多的经验以及技术手段。这段旋律属于民族风格,由七声调式构成。例6-12是一首古典风格的歌曲,由E自然大调式构成,同时也是一首完整的一段式歌曲。五、方整性乐段与非方整性乐段通常来说,当乐段中的两个乐句的长度与句式相同时,旋律往往会呈现出一种非常平稳及平衡的状态,具有这种句式特征的乐段被称为方整性乐段。之前所举的大部分谱例都属于方整性乐段,其中例6-2《千里之外》、例6-9《玫瑰人生》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