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PAGE1
《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给世人留下的印象多是负面的,狡黠、奸诈、多疑是绝大多数人给他的标签。
再加上在三国演义中有着正义属性的蜀汉英雄做对比,曹操奸佞小人的特质更像是被坐实了。
但这些评价对三国时期能雄踞一方的领导者来说无疑是片面的,曹操的人物形象在罗贯中的笔下是异常复杂和矛盾的,可以说是最复杂的那一个。
曹操在性格上有着明显的两面性,一方面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又嫉贤妒能,一方面慷慨豪迈另一方面又小肚鸡肠,一方面公平公正另一方面又狡诈多疑睚眦必报。
所以对于《三国演义》中曹操的人物形象,一定不能单从一个方面去评价,既要看到单个人自身的性格特点,又要站在历史的角度,从宏观上去评断人物的是非功过。
从“个体的人”角度出发,曹操的性格是更偏负面,他虽求贤若渴却又嫉贤妒能,有雄才大略却也多疑残暴,有勇有谋却又多疑狭隘,见识超群却又容易一叶障目。
把人性的正反两面演绎得淋漓尽致,但是他的所作所为更多的是与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背道而驰,所以他的为人也一直受到后人的诟病。
从历史的角度来分析曹操这个人物,他又是正向的。
首先,他卓越的政治与军事才能,让他在乱世之中如鱼得水,成就一统北方的大业,为西晋的确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历史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推动力量。
另外,作为一名文学爱好者,他本身也是一名优秀的文学家,他的诸多代表作都非常出名。
如《观沧海》“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以及《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等千古名句,都广为流传,且一直被后世文人所喜爱。
01个人微观主义角度
1.多疑残暴
曹操在刺杀董卓失败逃走的路上,受到吕伯奢相助,却因听到一星半语而猜测对方要对其不利,故而杀其全家,这一段把他的多疑和残暴发挥得淋漓尽致。
如果曹操只是多疑,听到对方对其不利的言行完全可以偷偷溜走,但是他的选择是以绝后患,直接杀人,这绝不是大丈夫所为,也是和中国传统价值观完全背道而驰的处世法则,所以曹操会被后人所诟病一定也不奇怪。
当然,可以判断出曹操多疑残暴的肯定不止这一件事,曹操在杀害他的侍从和处理其手下谋士杨修的这些事件中也表现了他的多疑和暴戾。
2.求贤若渴
曹操从起事初期的几千人到后期成为一方霸主,手下谋士无数,说明他在当时无论是社会威望还是待人接物上一定是宽怀大度的,且其对待天下谋士的言论和态度一定是谦卑的。
3.智谋过人
从董卓犯上作乱扰乱朝政搞得朝野人心惶惶,曹操此时毛遂自荐刺杀董卓,虽然以失败而告终,却为自己在历史的舞台上打下了一个缺口。
以讨伐董贼的名义开始起兵,开启自己的成王之旅,然后又是在征伐的路上在官渡以自己的过人智谋击败袁绍,也是这一战,成就了曹魏一统北方的局面。
在后续的战争的进程中,曹操用其过人的智谋和对时局的判断,在各个战役中指挥得当,势力逐渐庞大起来,奠定了三国的一方割据势力。
还有历史上有名的望梅止渴,割发代首的典故,能在特定的环境中想到用合适的方式激励自己的军队,怎么能不夸赞其一句智慧呢。
当然曹操的智慧不仅体现在谋略上还体现在他的果敢和当机立断上,拿他曾经的劲敌袁绍相比。
袁绍其实也是非常有谋略的一个人,毕竟一开始的势力也是不可小觑的,但是他却没有像曹操走得那样远。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袁绍有谋无断,在很多关键性决策的时候不能当机立断犹犹豫豫,导致错失良机。
而曹操则是在关键时候能果敢地做出决定,这也是一个领导人非常重要的品质。
4.成长型人才
曹操小的时候是爱好游乐,有些懒散的,虽然机敏但都是一些小聪明,甚至因为游手好闲被他叔叔指摘,完全看不出未来可以成为一方首领。
尤其是曹操最初走入政治舞台的时候,多是以败仗收尾,但是他的过人之处在于,他是一个成长型选手。
且败不馁胜不骄,善于总结和吸收失败的经验,为下一次战斗做准备,这也是他越战越勇。
手下的部队不仅没有因为战败而溃散反而战斗力越来越强,后期不仅很少有败仗,还取得了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的官渡战争的胜利。
后续曹魏在曹操的带领下,雄踞一方,左右着时局的发展,成为了三国势力最强的一方霸权,也可以看出其异于常人的成长史。
02历史宏观出发
1.政治家
虽然从个人的角度看,曹操人物性格上有诸多缺陷,不容易被人所喜爱,但评价历史人物更多的是带着批判的眼光。
从历史的宏观来看,曹操绝对是一位值得称颂的时局英雄。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伟大的诗人。
战场上,他善于稳定军心,能做到忍辱负重,知道顺应民意,军事上他治军严明,勇猛果敢,政治上善于改革注重农业发展。
在他的治下,粮食充足,人们安居乐业,这都和他远大的政治卓识有关。
他没有一味地盲目追求战争,而是装备自己的部队,精兵简政,增强其战斗力,并且也没有忽视后方补给,他重视粮食生产,大力发展农业,以防后顾之忧。
2.卓越的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