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恬淡的悲凉:再论《竹林的故事》的美学风格.docx
文件大小:23.84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5.24千字
文档摘要

恬淡的悲凉:再论《竹林的故事》的美学风格

1925年,年仅24岁的废名在《语丝》杂志上发表了小说《竹林的故事》。虽然作家对其创作不甚满意,声称\自己后来简直不再看它”。但是,这部小说却引起了读者的持续关注和解读,并且经历时间的淘洗,最终被经典化为废名的代表作。追根溯源,周作人是这一经典化工作的奠基者,他在为这篇小说所作的序言中,最先将其特点归纳为“隐逸”和“温和”。2其后,无论人们是从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入手,还是从象征和审美的角度入手对这部作品进行评价,其结论几乎都没有跳出周作人的论述基调,以至于这一特点最终以知识的形态进人文学史著作,成为一种人所共知的常识。例如,有文学史家认为,废名的作品以《竹林的故事》负盛名,作者以清新、淡雅的文笔,描绘了乡间和谐、宁静的生活,具有田园牧歌情调3;《竹林的故事》以真挚、友好的感情,赞美一个纯洁优雅、生气勃勃的乡村劳动少女,因而充满青春气息4;“河边竹林的葱绿仿佛是有意设置的富于诗情的象征境界,为主人公三姑娘纯净美好的性格作衬托\5,由此,作家营造了和谐宁静的乡土世界。然而,如果说优美是这部作品最直接的风格面貌的话,那么它内在的情感肌理则弥漫着忧伤和悲凉。从这一层面看,这一作品还存在其他的阐释空间。

一、优美:小说的外在面貌

废名的《竹林的故事》之所以与以王鲁彦《黄金》为代表的乡土文学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追根究底,是因为作家在写作时采取了与早期审视现代中国的不同的价值立场。废名谛视乡土时,不是站在现代文明的立场上对乡土中的人情、事物予以批判,而是用旧家儿女的眼光看乡土,因而乡土不是面目可憎的,反而常常以优美、清新的面貌示人。这种美学风格始终贯穿废名的乡土创作,小说《竹林的故事》也不例外。

首先,小说中的自然景物有独特的美感。小说名为《竹林的故事》,顾名思义,作家是要讲述发生于竹林中的故事。那么,“竹林”就不再是可有可无的描写对象,而是承担着重要功能的叙事构件。它不仅是情节演进的外部环境,也为故事奠定了情感基调。因而,作家开篇便将竹林和盘托出,他写道:“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这里废名虽然没有对竹林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但是通过移步换景方法,由远及近地将城市、河流、堤坝、竹林在空间方位上一字排开,说明竹林相对城镇而言,位居边缘地带。这种交代是极其重要的,因为不仅竹林在位置上远离现代化的城镇,竹林中的景色也有别于由水泥筑就的“现代景观”。更重要的是,竹林作为自然景象的生命摇篮,孕育着朴素、宁静的风格与情态。以废名对初春二月时分竹林周围景色的描写为例,他写道:“河里没有水,平沙一片,现得这坝从远远看来是蜿蜒着一条蛇,站在上面的人,更小到同一颗黑子了。由这里望过去,半圆形的城门,也低斜得快要同地面合成了一起;木桥俨然是画中见过的,而往来蠕动都在沙滩;在坝上分明数得清楚,及至到了沙滩,一转眼就失了心目中的标记,只觉得一簇簇的仿佛是远山上的树林罢了\7]。仔细品味,这是叙事者站在竹林向城镇远眺,目光由近及远掠过的景色。远处是攒动的人头,近处却是影影绰绰的树林;远处喧闹嘈杂,近处却幽谧恬淡。两相映照,这些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景物被作家的妙笔点化,凸显出朴实真诚的生命形态。

其次,“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家描写优美的景色最终是为了突出人物的良善品格,使优美的景色与美好的人物产生互文性的修辞效果。小说中最能体现优美特质的人物非三姑娘莫属。作家虽然没有详细描摹三姑娘的面容,却针对她的着装打扮进行了仔细刻画,三姑娘“穿的是竹布单衣,颜色淡得同月色一般倘若是新的,怕没有这样合式,不过这也不能够说定,因为我们从没有看见三姑娘穿过新衣:总之三姑娘是好看罢了\[8]。这段描写有两层含义,一是写三姑娘的衣着极为合身,服饰颜色或增或减都有损她的美;二是说明三姑娘衣着素雅、生活俭朴,与竹林恬淡的自然氛围相得益彰,给读者以物我和谐的美感。此外,衣着往往被用来象征人的品性和身份。《诗经·绿衣》有云“绿兮衣兮,绿衣黄裳\9,《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10]。小说中,素雅的衣着是三姑娘性情的外化,象征着她善良的品行。她不仅眷恋着自己的父母,对待外人也十分友善。小说中写道,“我们”向三姑娘买菜,三姑娘“不提防”“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三姑娘虽以卖菜营生,却不在生意上斤斤计较,不把善意当作交换的筹码索取任何回报。借此情节,作家便将“美好”从景物引入了人物及其感情层面,通过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展示淡然如水的和谐人际关系。

再次,除了描写幽静的风景、塑造善良的人物、抒发恬淡的情感,废名还赋予了《竹林的故事》以优美的外在形式。作家在写“竹林里的故事”时,似乎在写一个若有似无、近乎无事的故事。小说终归是叙事或讲故事的艺术,英国作家爱德华·M.福斯特(Edwa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