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防溺水安全知识培训PPT课件.pptx
文件大小:2.68 MB
总页数:2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2.01千字
文档摘要

防溺水教育主题班会主讲人:某某老师

目录contents一、溺水事件二、预防溺水知识三、溺水的原因四、防溺水倡议书

溺水事件第一部分

溺水事件一2022年6月25日下午,江西上饶余干县信江沙港大桥附近水域,7个十多岁的孩子玩水,4个下水的孩子发生了溺水意外三人死亡,一人失踪。失踪的孩子于6月26日下午被找到,已不幸身亡。

溺水事件二7月11日,河北邯郸,三名孩子结伴下河游泳,一人溺水,一人施救,最终双双溺亡。家长或看护人决不能将儿童单独留在浴缸、浴盆或开放的水源边。家长与儿童的距离要伸手可及,家长要专心看管,不能疏忽。

溺水事件三7月11日,四川成都,一名13岁男孩在江边玩水时,失足落水溺亡。我们必须将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时刻保持警惕,采取有效措施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可以共同守护每个人的生命安全,确保健康快乐地成长。

溺水事件四7月10日晚,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湘江边,一名4岁女孩套着游泳圈由家长陪同在水里玩耍。女孩意外随着游泳圈漂远,孩子父亲去救时体力不支,呼救后失联。孩子父亲于11日被发现,不幸溺亡。

预防溺水知识第二部分

做好泳前热身游泳前的热身运动很有必要,它可以帮助身体得以舒展,活动筋骨,避免身体筋络猛然受到刺激产生强烈反应,热身运动注意也不是越多越好,只要能帮助身体活动开即可,切记不能运动后出太多的汗水游泳,这样会刺激毛孔,容易抽筋。

溺水的自救方法保持镇静,不要手脚乱蹬拼命挣扎,节省体力,并去除身上的重物。采取仰卧位,让自己的头部使劲儿往后靠,使鼻部露出水面呼吸。呼气要浅,吸气要深。不要试图将整个头部伸出水面,对于不会游泳的人来说,这种做法将使自己更加紧张和被动。

岸上救援方法①藉物救援:在距落水者的距离较近(数米之内)同时落水者还清醒的情况下,借助某些物品(如:竹竿、木棍等)把落水者拉出水面。②抛物救援:在落水者距离较远同时落水者还处在清醒状态的情况下,向落水者抛投绳索及漂浮物(如救生圈、救生衣、救生浮标、木板、圆木、汽车内胎等)。

预防小儿溺水有高招5岁以下的孩子必须在家长的陪同下游泳,而且一定要全程陪同,要紧盯孩子。家长们平时也要教导孩子不要独自或者和朋友们一起游泳。不管是在室外,还是在游乐场的泳池,家长和孩子们的距离一定要近,最好能触手可及,如果要接电话,最好就站在孩子旁边通话。

溺水的原因第三部分

身体疾病突发有些学生本身患有潜在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癫痫等,而学校和家长可能对此了解并不全面。在参加学校组织的水上活动或自行游泳时,疾病一旦突发,就可能导致溺水。以患有癫痫的学生为例,在游泳过程中,如果癫痫突然发作,学生会瞬间失去意识,身体不受控制地沉入水中。

水域环境复杂危险学校周边的自然水域,如池塘、河流,水下环境复杂多变,存在诸多安全隐患。池塘底部可能布满淤泥,学生一旦踏入,双脚容易陷入其中,难以自拔。河流中则可能有暗流、漩涡,这些水流隐藏在水面下,难以察觉。例如,在学校附近的一条河流,水流表面看似平缓,但水下却有暗流涌动。

跳水姿势错误许多学生在泳池或自然水域看到他人跳水,觉得十分有趣,便模仿尝试,但往往因为姿势不正确而引发危险。在学校的游泳馆,有些学生没有经过专业指导,从泳池边直接跳水。若头部先入水,且泳池水深较浅,极有可能导致颈椎骨折、颅脑损伤等严重后果,使学生瞬间失去意识,沉入水中溺水。

未使用安全设备在学校组织的水上活动或学生自行游泳时,部分学生不重视安全设备的使用。比如在学校开展的划船活动中,有些学生觉得救生衣穿着不舒服,便偷偷脱掉。一旦船只意外翻覆,没有救生衣的浮力支撑,学生在水中很难保持漂浮状态,尤其是本身不会游泳或游泳技能欠佳的学生,会迅速下沉。

防溺水倡议书第四部分

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定期召开家长会,专门就防溺水安全问题进行交流,向家长传达学校开展的安全教育活动内容,让家长了解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同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表现。通过家校互动平台,如微信群、QQ群,及时向家长推送防溺水安全提示。

组织防溺水应急演练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防溺水应急演练,模拟学生溺水场景,让学生、教师和学校工作人员参与其中。演练内容包括如何发现溺水者、正确呼救、现场急救,如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操作,以及如何配合专业救援人员进行后续救援。

提升教师防溺水知识水平定期组织教师参加防溺水知识培训,邀请专业人员授课,内容涵盖溺水原因分析、预防措施、急救方法等。培训结束后进行考核,确保教师熟练掌握相关知识。教师不仅要自身具备扎实的防溺水知识,还要能够在日常教学和与学生交流中。

联合社区开展安全教育与学校周边社区合作,共同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活动。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宣传活动,如发放防溺水宣传资料、张贴海报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安全意识。邀请社区工作人员参与学校的安全教育活动。

谢谢聆听!主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