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原阳县第三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1.管仲指出“一国而两君,一国不可理(治理)也”;孔子主张“君君臣臣”;孟子认为“天无二日,民无二王”;荀子也提出“无君子,则天地不理,礼义无统”。这反映了当时()
A.流派众多,文化活跃
B.君主专制,国家统一
C.政治失序,礼崩乐坏
D.阶层固化,等级森严
2.春秋战国时期有位思想家认为:“‘恶’是自然,而‘善’却是人为的,只有用‘礼义’对人性加以节制、改造,才能把人导入善。”材料中的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A.荀子B.墨子C.孟子D.韩非子
3.董仲舒曾说:“春秋之义,国有大丧者,止宗庙之祭,而不止郊祭,不敢以父母之丧,废事天地之礼也。”董仲舒此言的主要目的是()
A.强调尊天地而贵君权
B.说明等级礼仪的重要性
C.宣传儒学的独尊地位
D.阐述君主专制需要神学
4.有学者指出,儒家思想不仅重视“忠君”,也在一定程度上强调“限君”。下列儒家思想主张中有“限君”意图的是()
A.天行有常B.天人感应C.君权神授D.格物致知
5.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儒者气象”是因为()
A.孔子“有教无类”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D.“五经”的流传
6.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
A.佛教颠覆了传统观念
B.儒家伦理不被社会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
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7.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理,迤逦分作两个气,里面动底是阳,静底是阴,又分作五行,又散为万物”。可见,朱熹认为()
A.理就是太极的阴阳变化
B.富于变化的气推动理的形成
C.万事万物皆产生于气
D.气后于理产生,且是不变的
8.“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辨浊清。久奈世儒横臆说,竞搜物理外人情。”这首诗反映了()
A.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B.朱熹的“格物致知”
C.王阳明的“心外无理”
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9.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著作。《焚书》的命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
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
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
10.顾炎武批判王阳明说:“王(阳明)学流背离孔门为学宗旨,不习六艺,不综当代之务,而专心于内,已非儒学之正宗。”这表明顾炎武()
A.意在否定儒学的正统地位
B.强调传统儒学的“经世致用”
C.主张否定君主专制制度
D.推动了明清学术的巨大进步
11.智者学派代表人物普罗泰格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据此判断,他认为国家治理好坏的标准应该是()
A.是否对人有利和符合人性
B.是否民主和强盛
C.是否人人都遵守习俗和法律
D.是否由“贤人”来做统治者
12.苏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识”,王阳明提出“致良知”的认识论。二者的共同点是()
A.重视智慧发展B.关注理性思考
C.强调道德素养D.强调等级秩序
13.在古代雅典,不少人对以“人是万物的尺度”为核心的智者学派持反对态度,他们最担心智者学派()
A.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
B.引发外族的入侵和奴役
C.导致雅典人口的流失
D.危及社会的秩序和道德
14.“文艺复兴不是民众性运动,是少数学者和艺术家的运动,受到一些慷慨的文艺奖励,特别受到美第奇家族和崇尚人文主义的教皇们的赞助。假若当初没有这些奖励者,它取得的成功说不定会小得多。”该观点()
A.全面分析了文艺复兴发生的原因
B.正确解读了文艺复兴的运动性质
C.认为文艺复兴的成就具有偶然性
D.没有看到群众性运动的真正力量
15.1517年,传教士马丁·路德揭露赎罪券的欺诈,宗教改革像野火一样烧遍欧洲,教徒自读《圣经》,直接跟上帝交谈,不要教会做中介。这反映了这场宗教改革()
A.主张废除宗教仪式
B.否定对上帝的信仰
C.宣扬《圣经》至高无上
D.挑战教会权威
16.文艺复兴时期,彼特拉克说:“真正的贵族并非天生,而是自为的。”这句话的实质意义是()
A.鼓励个人的奋斗B.反对封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