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学习推进历史二轮复习的单元应用与实践研究
【摘要】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新的目标追求,深度学习是落实核心素养的重要路径。二轮复习是高考前的临门一脚,依据深度学习理论进行历史单元主题复习,包括设立引领性的单元学习主题、制定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设计并实施具有挑战性的单元学习活动、开展多元的持续性学习评价等,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二轮复习,促进历史学科思维向高阶发展。
【关键词】深度学习;历史二轮复习;核心素养
深度学习概念源于人工智能,探求对人脑思维的深层次学习模拟,后来被引入教育领域。深度学习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理解性学习和有意义的学习。“历史学科深度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围绕中外历史上重大史事、人物和现象中的学习主题,运用历史思维和学习方法,把握历史学科本质、发展学科核心素养的学习过程。”[1]
高中历史统编新教材呈现出知识点多、繁杂、不深入、不成体系等特点,高考复习面临巨大挑战。一轮复习一般采用通史体例,将所选内容有机融入纲要内容,分阶段对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全方位复习,学生建立通史的知识体系。二轮复习时间较短,采取大通史下单元主题方式进行。单元是知识结构化的重要表现,单元主题学习的实施有利于创造学生深度学习的情境。下面以“亘古亘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例,谈谈如何在深度学习理论的指导下,利用单元主题复习推进二轮复习,发展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一、设立引领性的单元学习主题
(一)课标、教材与学情是凝练和设立单元学习主题的基础
教师根据课标、教材和学情,确立本单元学习四个要点:(1)中华文化各阶段(春秋战国、汉代、魏晋隋唐、宋元、明清)的表现;(2)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重点);(3)理解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从人类文明发展和世界文化交流的角度)(重点);(4)概括、归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点和价值(难点)。
(二)新高考考情与时政、学术前沿是凝练和设立单元学习主题的风向标
教师对近三年新高考省份(重庆、湖南等)统计,儒家思想的内涵及演变考查11次,结合去年习近平文化思想强调“第二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确立本单元学习主题为“亘古亘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亘古亘新”语出冯友兰,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浪潮中因应时代、推陈出新。
二、制定素养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
制定素养为导向的单元学习目标要综合考虑课标、单元学习主题、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发展需求、学科核心素养的进阶发展(重点指向学业质量水平3、4),如表1所示。
三、设计与实施挑战性的单元学习活动
高考试题往往依托综合情境和复杂情境考查主干知识,要求学生深入理解历史基本史实、基本概念,学会运用历史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决问题。故平时训练要想办法创设多种情境,链接生活生产,链接学科发展和科技前沿,链接思想道德教育等要素,通过单元学习活动中任务的驱动,学生的历史思维在自我分析、质疑辩论和教师的连续追问中不断外显、提升。解决任务的过程中,生生之间、师生之间要有深度互动。
依据单元学习主题、单元学习目标、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教师设计如下单元学习活动。
在单元活动的实施环节,第1课时任务1和任务2学生侧重于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通过思维导图的方式,在课堂上交流展示,教师肯定优点、指出不足之处,接着教师展示图示:
教师追问:儒家思想遭遇挫折后重新站起来的重要原因是什么?学生:儒家思想吸收借鉴了其他的思想。教师继续追问:这体现了中华文化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的什么基本特质?学生:包容性。教师总结:中华文化中的包容精神是最高层次价值的体现,超越了非此即彼、存此亡彼的这类价值。而每一次顺应时代潮流的“融合”是中国哲学尤其是儒家思想保持活力的重要原因,是一种独特的中国智慧。[2]
任务3中教师展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结合所学知识,参照示例,选择中华文化的某一特性进行阐释。
示例:包容性
含义: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即兼收并蓄,求同存异。
史实(两个):汉代新儒学宋明理学
阐释: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兼收并蓄,融合其他学派思想,确立儒学正统地位;宋明时期,儒学在吸收佛教道教的基础上形成了理学,为中华文化注入新的活力。
生:中华文化具有连续性。史实:大一统体制,儒家思想,中国文字。大一统体制自秦汉建立,一直持续数千年,至今对国家治理仍有着重要的作用。自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到楷书,汉字在中国甚至东亚地区具有较强的文化承载力和传播力,其在发展过程中从未断裂。
任务4中教师展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著作和马克思著作中的相关史料,学生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契合之处。
教师总结: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立场、观点和方法上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