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一篮一碗一竹竿,一枝一叶总关情.docx
文件大小:38.41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1.66千字
文档摘要

一篮一碗一竹竿,一枝一叶总关情

摘要:鲁迅小说具有深刻的思想性和独特的艺术性,为中国现代文学殿堂塑造了许多寓意深刻又栩栩如生的典型人物形象。鲁迅在刻画人物时用语精妙,言简意丰,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在描写临终前的祥林嫂时,鲁迅精选角度,变换语序,简笔勾勒,使得祥林嫂的形象丰满又洗炼,鲜明又深刻,具有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现代汉语的语序一般比较固定,“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也可以在不改变基本意思的情况下,变通一下词语的顺序,来增强语言的修辞效果”。“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鲁迅在刻画成为乞丐的祥林嫂时,就特意做了变通词语顺序的艺术处理。

“内中一个破碗,空的”的常式语序应该是“内中一个空的破碗”,形容词性的“空的”,应该置于数量词之后,我们还可生发一问,同样是倒置,那鲁迅为何不将同是形容词的“破”置后,写成“内中一个空碗,破的”?鲁迅将“空的”后置,显然要突出特别的表达需求,“破的”表明作为乞丐的祥林嫂连一个像样的行乞的碗都没有,可谓穷到极致,也表明了祥林嫂行乞的时间已经很长,“空的”则突出表明了她在鲁镇没有得到一点点施舍,在鲁镇一众男女眼中,祥林嫂不过是“那眼珠间或一轮”的“活物”,而非人。鲁迅这里虽写碗的“空”,实则宕开一笔,写出鲁镇众生的冷漠与麻木。一个“空”字,也成了祥林嫂一生悲剧命运的真实而形象的写照,她所有的挣扎都是虚空,所有希望全部落空,她的生命在鲁镇人眼中心里也终将不过是不留丝毫痕迹的“空”。

“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竹竿比她更长,衬托出祥林嫂佝偻的身体愈加瘦弱矮小,“下端开了裂”是竹竿的特征,这个句子语义上与“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完全一样,那鲁迅为何将“下端开了裂”置后?和上一句一样,读者也容易解读出祥林嫂成为乞丐的时间已经很久,她在鲁镇蹒跚着,踉跄着,一支竹竿撑着她身体的重量,以致竹竿“下端开了裂”,但细读慢品会发现鲁迅赋予了这句话更深的意义:祥林嫂早已被赶出鲁四老爷家,天寒地冻,缺衣少食,是什么支撑着她在鲁镇活到了现在?结合上下文可知,支撑她的活下来的还有久存于心的关于“灵魂有无”和“地狱有无”的困扰,看见读过书的“我”回到鲁镇,便急迫地走向“我”询问,她“没有精采的眼睛”也“忽然发光”,此时的祥林嫂已无活着的希望,只求无死后的困惑,但“我”的一句“說不清”让祥林嫂人生的最后一问也没了答案,也可以说她心中支撑着她活到现在的“竹竿”已被“我”抽掉,祥林嫂手中那“下端开了裂”的竹竿再也无法承受她身体,祝福雪夜,祥林嫂的死也便成了必然,可以说“下端开了裂”的竹竿是祥林嫂内心微薄希望的隐喻,也为祥林嫂之死埋下了伏笔。

一个篮子,让我们强烈地感知到祥林嫂成为乞丐前后生活的艰辛和困苦;一个破碗,让我们深刻体会到祥林嫂临死前还饱尝这世间蚀入骨髓的冷漠与麻木;一支开裂的竹竿,让我们真切的体味到祝福雪夜离世时的祥林嫂内心还满是恐惧与凄楚。

鲁迅先生善于运用镜头语言,随着描写语言的缓缓流动,镜头也渐次推进,描写让文章极富画面感,作者仿佛用文字带着读者细细打量着生命最后时刻的祥林嫂,由头发到脸颊再到眼睛,由竹篮到破碗再到竹竿,当镜头锁定在“空的”和“下端开了裂”时,画面静止了,至此,“我”包括每一个读者的心已被巨大的震惊和浓重的悲凉攫住。

鲁迅将语序倒置,看似反常,实则体现了其匠心独运。正如朱光潜所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象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情感”。因为这种咬定文字不放松的精神,鲁迅作品的语言才如此具有张力,如此耐人寻味。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巨匠,他的作品把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形式完美结合,具有十分厚重的思想价值与超凡的审美价值,他的小说语言凝练含蓄,言简意丰,因为简约反而丰富,因为简约更显深刻,因为简约臻于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