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平一”跳绳教学中运动损伤预防与规避的实践研究
【摘要】跳绳是深受学生喜爱的相对安全的体育运动。在“水平一”阶段的跳绳教学中学生跳绳时依然存在安全隐患。为降低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概率,部分学校存在少开展、简单开展、甚至不开展体育活动的现象,与体育课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背道而驰,这样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素质水平。针对“水平一”阶段跳绳项目教学,本文从学生生理、学生心理、教学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进行阐述,探寻“水平一”阶段跳绳教学中有效避免运动伤害的方法。
【关键词】跳绳运动损伤预防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检索,我们不难发现,有关预防运动伤害的文章对预防方法的表述范围较广,缺乏针对性,只有寥寥数篇文章是针对某一特定项目开展运动伤害研究的。笔者认为对处于“水平一”阶段的学生在初学跳绳阶段开展预防运动伤害的研究较有价值。
(二)问卷法
笔者对某学校一至二年级628名学生进行调查,对学生在跳绳活动时有无出现受伤情况,受伤程度及受伤方式进行分析。问卷共发放628张,回收628张,回收率为100%。
(三)观察法
笔者采用观察法对40名学生的运动时间和心率进行记录和统计,分析学生的运动负荷是否合理。
(四)逻辑分析法
笔者运用归纳法对相关资料进行整理与分析,对研究资料进行逻辑梳理,找出研究对象内在的联系,从而得出结论。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跳绳属于轻器械体操。通过跳绳活动能够促进学生上下肢肌肉、关节、韧带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对于发展学生弹跳力、灵敏性、协调性等具有显著作用。但是由于跳绳动作不规范、绳具不符合“水平一”阶段学生的生理特点、教师教学组织不到位等情况的出现,有可能使学生出现摔伤、扭伤、运动负荷过量等运动损伤。
(一)意识薄弱
“水平一”阶段的学生正处在心理发展的特殊阶段,他们好逞强、好奇心强,独立意识发展快,但认知跟不上,锻炼过程中缺乏自我保护意识。有的学生会将手中的跳绳当作打闹的工具,由于一些教师的安全意识不强,常会发生学生伤害事故。
笔者抽取辖区内两所小学一、二年级628名学生体质健康数据信息,对所在学校15位体育专职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在学生练习跳绳时出现运动伤害的学生共有132人,占总人数的21%(见表1)。这一比例已经相当高了,广大教师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二)纪律不强
“水平一”阶段学生纪律意识不强,注意力易分散,常常不听教师的指导和安排,不重视练习前的各项准备活动,时常还会发生一些不该发生的伤害事故。虽然跳绳活动中,学生出现的运动伤害并不严重,多数只是轻微的挫伤、扭伤、擦伤,这三种伤害的比例占运动伤害总人数的96%(见表2)。虽然只是轻微的损伤,但教师如果不引起重视的话就会酿成重大事故。例如,一名教师在课堂中让学生自行休息,一个二年级的女生使用跳绳进行跳绳跑,结果被跳绳绊倒,造成严重摔伤,脸上、膝盖上、手臂上均有大面积的擦伤。还有一起事故是下课后,学生在跑回教室的路上用跳绳玩“套人”游戏,导致一名男生被拉倒,左手骨折。
(三)因素多元
运动场地、服装、绳具、教师组织、运动时间不合理五个方面是学生在跳绳练习中出现运动伤害的主要原因(见表3)。其中绳具对学生的伤害和教师组织教学不合理是造成学生运动伤害的最重要原因。由此可见,教师合理的组织教学对于学生是否能够安全有效地开展跳绳活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性别差异
在跳绳教学中,“水平一”阶段的学生发生运动损伤事故率最高,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率会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少。这一阶段学生踝关节、肩关节、腕关节发育还不完全,错误的跳绳动作也是造成学生在跳绳運动中伤害事故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男生的运动损伤比例大于女生的运动损伤比例(见表4)。在发生事故的学生中,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这主要是由于男、女生在心理发育上存在明显差异。
(五)负荷过大
如果参与跳绳运动时间超出了学生身体所能承受的生理负荷,就会导致学生过度疲劳,运动能力下降,极易引起伤害事故的发生,如学生可能出现恶心、呕吐、抽筋,甚至昏厥等情况。
三、跳绳教学中的运动损伤预防措施
(一)强化安全防范意识
体育教师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预防和减少体育伤害事故的发生,不能有一丝的麻痹大意。要控制好整个活动过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前选拔安全小组长,防患于未然。采取切实有效的综合措施,快速反应。教师还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应明确跳绳运动的规范动作,引导学生克服盲目逞能思想,不用跳绳玩一些危险的游戏,如将跳绳悬挂在较高的器械上“荡秋千”、用跳绳当作武术器械中的“双截棍”相互攻打等。
(二)多元化教法相结合
“水平一”阶段的学生自制力较薄弱,注意力容易分散,调控能力不强,意志的自觉性不高,常需要外力督促检查才能完成任务。在教学时,教师应使用多样化、趣味化的教学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