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涵泳典故情感 鉴赏用典艺术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合教学.docx
文件大小:26.46 KB
总页数:19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7.53千字
文档摘要

涵泳典故情感鉴赏用典艺术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合教学

三国

南宋

时代背景

风云际会、英雄辈出

宦海浮沉、动荡不安

人物共性

曹操、周瑜、孙权等:

胸怀壮志功业有成

英雄老去

词人:

家国情怀追慕英雄

壮志难酬

统一的使命,深沉的家国情怀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整合教学

统编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精选了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不同时期、不同体式的八首古典诗词名作,构成了以“生命的诗意”为人文主题的古典诗歌单元。其中,《短歌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三首古诗词都涉及用典,可围绕“用典”整合,关注知识的整体性与融合性,从而突破单篇教学的单调、重复、浅表等局限。

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里诠释“用典”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三首古诗词中,诗人借助古人古事,援引前人诗句,委婉地表现自己的立场、态度、心绪、愿望等。《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单典故,可引导学生将词人与典故中的人物进行比较,把握用典意图;《短歌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多典故,重在梳理典故之间的深层关联,理解诗人丰富的情感。在此基础上,探究宋词中多用三国典故的现象。整堂课以典故品读为主线,引导学生涵泳典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原诗歌营造的情境,走进诗人的精神世界,鉴赏古诗词精妙的用典艺术,并尝试写作文学短评。

一、课堂教学片段

师:曹操、苏轼、辛弃疾都是极具才情的诗人。这节课我们将学习他们的《短歌行》《念奴娇·赤壁怀古》《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同学们的课前提问涉及用典的目的、作用、廉颇典故的深层含义、多个典故间的逻辑关系等。我们将围绕这些问题探讨。

片段一:共探用典意图——单典弄清自比对比

师:通过课前预习,我们已经了解周瑜的典故,苏轼拿自己和周瑜对比,抒发功业未就的感慨。周瑜24岁娶小乔,而赤壁之战发生时周瑜已经34岁。苏轼为什么强调“小乔初嫁了”呢?

生:词人想突出周瑜雄姿英发、年轻有为的状态,以此来和自己对比,突出自己的人生困惑。

师:美人配英雄,更能衬托周瑜的英俊潇洒。我们都知道赤壁之战是以弱对强,可词里写道“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获胜如此轻松。因此,词人笔下的周瑜

并不是真实的周瑜,而是——生:美化了的周瑜。

师:是经过美化的、想象出来的周瑜。词人这样处理的意图是什么呢?

生:词人是将自己内心的英雄情怀投射在这样完美的周郎身上。

师:苏轼在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中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慨。

片段二:共画思维导图——疏通多典内在逻辑

师:《短歌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用了多个典故,这些典故的顺序是否可以调换?

生:不能。

师:为什么不能调换顺序呢?请同学们完成《短歌行》思维导图,探究几个典故之间的逻辑关联。

(展示思维导图)

生:我是根据典故出处来梳理的。《短歌行》引用“呦呦鹿鸣,食野之苹”,用“鹿鸣”“食苹”,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求。引用《管子》的“山不厌高,海不厌深”,表达自己热情招纳贤才的意愿。最后用周公吐哺来自比,表达渴望招纳贤才,以实现天下归心的宏伟抱负。感情层层递进,先渴求贤才,再热情招纳贤才,最后实现天下归心。

师:你漏了第一个典故,第一个典故“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思慕贤才。四个典故按照事理逻辑来呈现,突出了情感的递进。

(完善思维导图)

三国

南宋

时代背景

风云际会、英雄辈出

宦海浮沉、动荡不安

人物共性

曹操、周瑜、孙权等:

胸怀壮志功业有成

英雄老去

词人:

家国情怀追慕英雄

壮志难酬

统一的使命,深沉的家国情怀

师:四个典故所表达的意思存在反复,反复又有什么作用?

生:我觉得反复有突出强调的作用。

师:词人想强调什么?

生:强调渴慕贤才,希望招纳贤才、重用贤才。

师:曹操的这一心愿在其他作品中也有体现。他在《求贤令》中反复吟唱求贤歌,在《对酒歌》中描绘天下归心的大同盛世。他主张唯才是举,贤人君子共治天下。

师:下面我们再尝试画出《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用典的思维导图。

(展示思维导图)

三国

南宋

时代背景

风云际会、英雄辈出

宦海浮沉、动荡不安

人物共性

曹操、周瑜、孙权等:

胸怀壮志功业有成

英雄老去

词人:

家国情怀追慕英雄

壮志难酬

统一的使命,深沉的家国情怀

生:上片的典故是孙权、刘裕,下片的典故是刘义隆、拓跋焘、廉颇。五个典

故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赞扬典故中人物的英雄气概,以此表达词人北伐心切,比如孙仲谋、刘裕。第二类是讽刺当权者,比如说刘义隆草率北伐,好大喜功,结果失败了。用老百姓在佛狸祠前迎神赛社,警醒统治者不迅速谋求恢复,人们就将安于异族统治了。第三类则是引廉颇,旨在表达词人内心的窘迫和雄心壮志。

师:赞扬的典故是正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