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本+X”课程,让数学学习不一样
【摘要】数学绘本将数学知识和童趣故事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数学绘本时不知不觉、不由自主地学到知识。如果将数学绘本和其他元素融合,形成“绘本+游戏”“绘本+操作”“绘本+想象”等的“绘本+X”课程,数学学习将变得不一样,会更加有温度、有厚度、有广度和有深度。本文结合小学低年段数学绘本课的开发研究,围绕四个方面进行对数学与绘本融合重构研究的阐述。
【关键词】绘本+X小学低年段绘本融合
有人说,数学学习是一段旅行,那么在这旅行的路途上,学生留下的是怎样的回忆呢?枯燥乏味、单一无聊,还是流连忘返、意犹未尽呢?生活中,人们会说,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数学学习中,是否也能让学生说,数学那么好,我想去学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数学绘本,无疑可以成为小学低年段学生数学学习之旅中的“催化剂”,让学生在阅读数学绘本时不知不觉、不由自主地学到知识。
一、“绘本+游戏”:数学学习更有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在教学绘本课前应准确把握数学教材和绘本的匹配度,并研究学生已有知识基础,设计趣味的教学环节,增添好玩的数学活动。尤其是学生喜欢的数学游戏,需要精心组织,在“绘本+游戏”中开展数学活动,渗透数学思想,才能将学生的学习心理调适到最佳状态,在游戏的时间里展现出学生思维的光芒。
例如,笔者在二年级下册数学绘本课《两条射线手拉手》的“比角的大小”环节是这样设计的。第一层次:感悟角有大小。通过生活原型“小鸟嘴巴吃东西”引入活动角,直观形象,帮助学生感悟角是有大有小的。由于“小鸟吃东西”的生活经验,学生能顺势迁移到动手触摸活动角的两条边上,对于“张开”的感觉自然深刻。第二层次:体悟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开展两轮“玩角”活动,学生体悟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第三层次:掌握比角的方法。教师出示红角、绿角的学具,学生通过亲手操作,初步掌握比角的两种常用方法:观察法和重叠法。第四层次:明白角的大小与什么无关。呈现“红角”“绿角”两个“角娃娃”比大小争吵的游戏情境,将数学学习推向高潮。第一次:直接比较,学生一眼看出“绿角”大,用重叠法验证,果真是“绿角”大。第二次:教师变魔法,将“绿角”的边变短了,学生再次验证,还是“绿角”大。第三次:“红角”寻求帮助,魔法变,“红角”边变长了,现在哪个角大?还是“绿角”大。第四次:“红角”不服气,将边继续变长再变长,结果还是“绿角”大。教师追问:“红角”的边都那么长了,为什么始终是“绿角”大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早已按捺不住,说出自己的发现,促发学生探究“角的大小究竟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的欲望。在动态对比和热烈讨论中,激化明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的认知和兴趣需求,以生活原型为基础,步步为营,设计学生喜欢的游戏方式,引领学生向好玩的数学探究,才能引发其进行更深层次的数学思考,走向更自主的数学理解。
二、“绘本+操作”:数学学习更有味
“人有两个宝,双手和大脑”,表明操作可以提高数学学习效率,激发学生思维生长。在数学绘本课享受绘本视觉盛宴的同时,如果加上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促进学生的深度理解。那么,如何让数学绘本课中的动手操作更有味呢?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年龄特点,设计多元的、进阶的操作活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之聚焦到有意识的动手操作中,帮助学生阅读数学绘本,理解数学概念。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上册数学绘本课《欧利和他的懒弟弟》的探索分法的环节时,可以分成三次操作实施,层层深入。第一层次:实物操作。首先,通过“把6个面包平均分给2个人”的活动,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由于数字比较小,学生很容易想到结果,于是一部分学生习惯性地“按几个一份地分”。为了促进学生感知,展示环节同时呈现不同的分法,组织学生比较,在比较中规范“按2份平均分”的方法,即“先拿2个,每人分1个,再拿2个,每人分1个,直至分完”。其次,丰富操作体验,固化“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通过变换情境,增大总数和份数,让学生在多角度、多层次的操作活动中,体会“按几份平均分”的合理性,使其逐渐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把握“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特点。第二层次:图示操作。在借助实物操作体验“按几份平均分”的方法基础上,脱离实物,通过连线平均分,深化对“按几份平均分”方法的体验。先是分药片,通过设疑“药片画在图上不能移动,你有什么办法表示出平均分给6匹马的过程?”启发学生想到画圈、连线等方法。第三层次:想象操作。在学生用图示表征“按几份平均分”的过程后,教师改变总数大小,提问:“30根胡萝卜,数量较大,你还愿意去一个一个连线分吗?”再一次引发冲突,促使学生从动手连线进阶到在脑子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