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凉平剂银翘散方从方的组成分析,本方证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荆芥、淡豆豉、薄荷对应的风热卫表郁闭证,如发热恶风、少汗、风疹等;二是牛蒡子、桔梗对应的肺气失宣证,如咳嗽;三是桔梗、甘草、薄荷、牛蒡子对应的风热郁结咽喉证,如咽痛、咽痒;四是金银花、连翘对应的热毒证,如发热,咽喉、扁桃体红肿热痛、疔疖疮疡等;五是竹叶对应的小肠热证,如小便黄赤;六是芦根对应的津伤证,如舌干、口干等。第30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辛凉平剂银翘散方从该方所用的药物来看,解表之中寓有清热,清热之中寓有护阴,所用药物轻清性质上浮,符合吴鞠通三焦治则中所说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本方配伍有两个要点:其一,在辛凉甘寒之中配伍了两味辛温药:一味是辛温质润、善疏散风毒的荆芥穗。该药既入气分,又走血分,是宣透血分风毒的关键药。另一味是辛苦微温的淡豆豉。该药因加工方法不同而性味有异:清豆豉,用桑叶、青蒿等同制,药性偏于寒凉;淡豆豉,用麻黄、紫苏等同制,药性偏于辛温。吴瑭在《温病条辨·上焦篇》第16条“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后自注说:“去豆豉,畏其温也。”可见,他在银翘散中用的淡豆豉是辛苦偏温的。???第31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辛凉平剂银翘散方另外,叶桂在《温热论》中指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之属……或透风于热外”。可见,银翘散中的薄荷、牛蒡子是叶氏所谓“透风于热外”的代表药。这两味药与辛温散风的荆芥穗、豆豉配合,其疏风透邪的作用会大大增强。以善用风药而著称的赵绍琴先生在《温病纵横》中注解《温热论》第2条时就强调:“至于透风于热外,应广义理解,不能只理解为挟风邪就疏风。临床上出现因火郁而见的红肿热痛等症,如目赤且肿为风火内热之证;牙痛红肿为风火牙痛……这些证候都可以加风药,主要的意思是用风药帮助解火郁,即所谓‘火郁发之’。因此,叶氏的‘透风于热外,不是单纯指风热在表,是广指温热火郁均可加入风药而言。”赵老所讲的火郁证不仅见于温病,而且更多见于杂病。这是银翘散可广泛应用于杂病的机理之一。第32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1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概述一、中医发展现状二、中西医之比较三、对中医的不同态度四、中医思维方法的特点五、中医能治什么病?六、感冒的中医治疗第2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中医发展现状中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医所遭遇的命运,也反映中国传统文化遭遇的命运。中医服务的领域缩小,中医特色的淡化趋势,国务院研究室与科技部共同完成的《当代中医药发展与管理改革》报告:目前全国2800多所等级中医院,但没有一家真正传统意义的中医院,基本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据统计,2001年全国中医药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百分四十,西药占百分六十。2004年在全国中医院住院的病人中,使用的西药费用占整个住院费的百分之三是七点四,中成药费用百分之六点五七,中草药占百分之一点五。中医院的中医治疗率逐年下降,2006年中医治疗案仅占全部病案的百分之十八,比2005年的百分二十八下降了百分之十。第3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中医发展现状国家中医管理局《十省市中医医疗需求与服务调查》数据显示,病人选择意愿看中医的比例比2000年时下降了10个百分点,慢性病就诊中医的比例从原来的百分之六十七下降到百分之三十八点三四。有资料表明,1949年西医人员仅仅有8.7万,而到2001年,已经达到175万人,增加了20倍;中医人员1949年全国拥有27.6万,到2001年为33.4万人,仅增加百分之二十一。我国的中药材出口在80~90年代前期一直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但从1996开始,出口不进不增长,还出现连年下降,1999年的中药出口是1995年的69%。据前国家经贸委统计,中医行业增长速度已经连续两年低于医药行业平均水平,中药的出口创汇已经连续十年徘徊在5亿元上下,我国的中医药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份额仅为5%。第4页,共45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一、中医发展现状常年入选美国十佳医院榜的克利夫兰医院今年1月开设了中药门诊部,每周四有中药药剂师坐诊,用中草药为患者治病。该门诊部隶属克利夫兰医院中西医结合中心,后者还提供针灸、全身心疗法及推拿按摩。患者在该中药门诊求诊的问题包括慢性疼痛、焦虑、消化问题及多发性硬化症。芝加哥大学旗下的北岸大学医院也提供中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