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嵌入式”研修_校本研修的新生态.docx
文件大小:40.51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3.38千字
文档摘要

“嵌入式”研修:校本研修的新生态

【摘要】当前校本研修面临成效持续递减的典型困境,在核心素养引领课程改革的新阶段,探索校本研修整体转型已成为学校发展的需要。“嵌入式”研修通过重构“嵌入式”研修时空、重组“嵌入式”研修社群、长程“嵌入式”研修实施和变革“嵌入式”治理方式,为校本研修的生态转型提供借鉴。

【关键词】“嵌入式”工作场校本研修专业发展

课程改革进入核心素养时代,学校校本研修出现成效递减的显著问题,于是一种兼具研修时空保障、主体能量互换、课程生态订制、成长进程可见的研修范式——嵌入教师日常工作情境的校本研修(以下简称“嵌入式”研修)应运而生。“嵌入式”研修主要通过重构“嵌入式”研修时空、重组“嵌入式”研修社群、长程“嵌入式”研修实施和变革“嵌入式”治理方式,为校本研修转型提供强大的生态支撑。

一、嵌入式:改变传统资源的配置方式

研修时空保障不善是教师研修倦怠的直接外因,营造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工作场域是“嵌入式”研修的典型特征。学校通过重构研修时空,让教师既能“在工作中学习”,又能“在学习中工作”。

1.重构“嵌入式”课程空间

根据学生课程开设的需要,学校通过打开封闭区、贯通闲置区,全域建设范围更大、包容性更强、交互性更好的物理空间,然后将集中配置在各个封闭空间里的图书、乐器、电脑等器材嵌入配置到开放空间,形成资源聚合的“嵌入式”楼层、“嵌入式”场馆和“嵌入式”办公室,为学生课程开设和教师研修提供最便捷的学习场。

2.开辟“嵌入式”研修空间

学校把工作场研修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共处方式来对待,将每个楼层传统意义的办公室打造成“嵌入式”办公区,每个办公区都由“班级协作区”“学科聚合区”“嵌入研修区”三部分组成,“嵌入式”研修区就是嵌入日常办公区域的一个智能会议室,教师可以在教学区及办公区高度融合的空间里随时研修,实现工作与学习的同频共振。

3.广域“嵌入式”虚拟空间

学校引导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创建“三人行小课题研究小分队”;创建以学科组为单位的“精品课例研修虚拟教研室”;创建以“导师制”为单位的“学导式名师读书社”。每天除了嵌入教师日常工作情境在场研修之外,下午课后延时服务时间还开展团队“空中研修”,解决了线下研修时间局促、主题研修受大量非教学任务冲击的问题。

二、社群化:寻找研修生长的脚手架

研修组织的固化是教师研修倦怠的内因,学校通过创造自主更新、合作共生的“嵌入式”研修社群,为教师成长搭建脚手架,让“萝卜烧萝卜还是萝卜”的同伴互助转变为教师个人与社群的能量互换。

1.改良“传统性”研修社群

实践证明,师带徒、备课组、教研组等教师社群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组织形式。虽然这些组织一般都是基于行政控制的“硬造合作”,行政意味浓厚,但是这些组织整体架构稳定,能够很好地与上级部门对接,依然能发挥研修学习的聚焦功能。因此,在进行基于备课组、教研组的新建设中,学校主要通过嵌入“专业带头人”的方式,让传统的研修社群增添新的光彩。

2.创新“三人行”研修社群

“三人行”研修社群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自组织”特性,即该组织每年(每期)按照研修课题(话题)自行组建或行政引导组建,呈现出同学科异质组合、同学科同质组合、非同学科异质组合等多种形态。二是“内生性”驱动,“三人行”研修社群因教师的研究志趣而凝聚,因研修契约而协同,是自我赋能的“自传”与团队助力的“公转”的统一。三是高频率运转,即该研修组织因“小”而“快”,因“快”而“灵”,能捕捉到最敏感、最前沿、最鲜活的问题信息,为日常教学提供实践平台。

3.聚焦“学导式”研修社群

“学导式”研修社群即“1+1+1+N”协作研修团队,该团队具有“1名学员”,预约“1位专家”,寻找“1个专题”,通过“N次研修”的长程特色,该研修形式通过磨砺“种子教师”,带动“影子教师”成长,具有私人訂制、专家预约、集群助力的特征,既有横向打通跨学科研修团队的合作,又有跨越不同年龄层次的同学科研修团队的重组,多次有聚焦点的研修能很好地将点状研究形成线性研究,将线性研究形成立体研究,使每一个层次的教师在与专家、与同伴的实践对话中形成系统认知,从而有效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三、长程化:让探究学习真实发生

研修成效不明显是导致教师研修倦怠的关键原因,学校主要通过教师研修内容的系统开发与研修活动的长程策划及精准的“刻意练习”让教师集群成长。

1.注重理论与实践“有机嵌入”

“嵌入式”研修是基于工作场的实践学习,为了避免工作场学习中理论性知识难以融入,实践性知识分享障碍,以及实践经验结构化困难的问题,学校在以实践问题为导向的研修内容定向基础上,结合教师专业素养的需要开设了指向立体生长的“教师分层定向课程”,丰富课堂教学经验的“优质课堂专修课程”,完善自我增长的“个体特需预约课程”,这些系统化、结构化、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