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气压带与风带
一、教学内容分析
《气压带与风带》人教版必修一其次章其次节,共包括以下三局部:1.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2.北半球冬、夏气压中心;3.气压带和风带对气候的影响。本课教学内容在“地球上的大气”章节中起承上启下的作
用,既是对上一节热力环流和空气水平运动学问的应用和迁移,也是由小空间尺度地理问题扩大到大的空间尺度地理问题的迁移,也是学习和探讨下一局部“季风环流”的根底,还对理解后面洋流的形成和分布以及自然带的分布都有格外重要的意义。
二、教学目标
〔一〕学问与技能
1、理解三圈环流形成原理,且可以绘图说明出来。
2、能够构思出三圈环流的三维模型。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热力环流图比照导出单圈环流的模式图,并强调抱负状态下的条件
;
2、师生在合作探究中引导出三圈环流的形成规律,并分析气压带形成过程;
3、通过小组合作探究、绘图等方法与手段,表达、沟通和反思自己对三圈环流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和分布的理解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会运用联系、运动的观点来对待地球上的地理事物及其变化;
生疏大气环流的整体性,进而学会用整体的思想对待地理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2.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名称分布及成因教学难点:1.低纬环流的形成
2.60°N四周的气流状况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教师:在上课之前呢,我给大家介绍一个历史人物一一哥伦布。他呢,通过远洋航行觉察了美洲这块大陆,扬名世界。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哥伦布是如何觉察大陆的。同时大家带着问题去思考,哥伦布能觉察大陆,实际上是觉察了什么?利用了什么?
从刚刚的视频中呢,我们了解到哥伦布实际上是觉察了信风带和西风带,说明我们全球的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而我们把这种全球性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称为大气环流。大气环流对全球范围内热量和水分的输送及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大气环流形成的过程较为简单,我们将承受不断设定条件的形式,把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由单个向多个逐步推导,由浅入深地来学习本节内容。
下面给大家3分钟,看课本33页的活动题,留意题目所假设的条件,试着用热力环流的原理来完成图中赤道和两极地区之间的单圈环流。
板书:单圈环流
条件
示意图
〔强调单圈环流的条件,抽查学生上来绘制单圈环流示意图,并引导。引导思路:由于地球外表冷热不均,在两极四周空气下沉,形成了高压,而在赤道附近空气上升,形成了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形成在极地和赤道地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思考:
但是赤道与极地间的单圈环流是否能够维持?
〔学生:不能,由于地球是不停自转的而且地球的外表不是均匀的,所以单圈环流是不存在的。〕
那么我们进一步假设:仍旧假设地表均匀,不考虑地球公转,但是考虑地球自转。那么影响大气环流的因素有哪些?
〔学生:凹凸纬之间受热状况和地转偏向力。〕
下面我们在单圈环流的根底上,分小组活动探究这个地转偏向力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二〕布置任务
小组合作,在单圈环流的根底上,探究中、低、高纬环流圈的形成;
各小组利用PPT立体图或视频演示、汇报探究过程。
①预备橡胶地球仪,其大小适中,并自带经纬网,②硬纸条。以打印纸为材料,上面绘制4个垂直气流、3个近地面风向和3个高空风
向,高空风和近地面风是不一样的,高空风成弧形,最终偏转了90°,近地面风成直线形。③透亮胶布、剪刀等。
〔三〕小组合作探究
组建小组,制定探究方案
〔1〕依据就近分组的原则,将全班分成6组,每组4—6人,然后选出每组的小组长;
2〕组内分工,明确每名组员的职责,其中组内分工主要包括:记录探究
方案、监控探究过程、演示汇报等;
小组内部沟通争论,制定出本组的探究方案;
在开头探究前,阅读评价量表,明确探究需要到达的目标。
小组开展探究每个小组依据“提出猜测——制定探究方案——验证猜测—
—得出结论”的流程完成探究任务。
3.展现及沟通成果各小组派一名组员利用立体图或模型向全班汇报演示探究过程,师生结合探究学习评价表〔附录1〕对探究学习活动进展评价,教师进展总结。
附录1
探究学习评价表
一般
很好〔5较好〔4
较差 很差〔1
评价工程 内容
分〕 分〕
〔3 〔2分〕 分〕分〕
1.小组内局部工与责任明确,任务分协作理分工协作2.小组内部制定肯定的活动打算准时间安排
3.每个成员都能够明确自身的角色和及任务安排
1.认真参与探究,乐观思考,擅长觉察问题,勇于解决问题
参与程度2.乐观发言,表达自己的观点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