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应用【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
【适用专业】自动化类、机电设备类、机械设计制造类
【授课单位】【总学时】36
【编写执笔人】【编写日期】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任务
本课程是自动化类、机电设备类、机械设计制造类等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
研究电工电子技术在工程技术领域应用的一门科学,同时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会观察、分析与解释电的基本现象,理解电路和磁
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会使用常用电
工电子工具与仪器仪表;能识别与检测常用电工电子元件,理解半导体元器件和低压控制电
器的结构、特性及应用;能处理电工电子技术实验与实训中的简单故障;掌握电工电子技能
实训的安全操作规范。同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践中加深对理
论知识的理解和灵活应用,以进一步加深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为进一步学好后续专业
技术课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其形成严谨、敬业的
工作作风,为今后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1.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是一门既有理论又重实践的技术基础课,学习过程中不能只满足于对基本理论的
理解,一定要通过实践操作才能熟练掌握相关理论与技能。因此,在整个教学实施过程中应
做到以下几点。
(1)以专业培养目标为依据,遵循“理论够用、实用为主”的原则,以“掌握概念、
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力图做到“工学结合,课证融合,考学一体”的实践教学模
式。
(2)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
优化教学内容,秉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理念,结合教材的“活页式理念”特色和
“1+X”证书制度相关教学需求,着力锻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职业规划
意识。
(3)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增加学以致用环节,锻炼学生举
一反三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对教学内容的把控,使其对接最新的国
家标准、行业标准,从而保证知识规范性和时效性。
二、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1)了解电路的组成及电路模型的概念,掌握电路的基本物理量、三种工作状态。
(2)了解电阻元件、电感元件及电容元件的相关知识,掌握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3)掌握电压源与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4)掌握基尔霍夫电流定律和基尔霍夫电压定律,以及支路电流法、叠加定理和戴维
南定理。
(5)掌握正弦量的三要素和相量表示,单一参数的正弦交流电路和RLC串联电路中电
压与电流的关系及功率的计算方法。
(6)掌握三相交流电源的产生及表示方法及其两种联结方法,三相负载的两种联结方
法及三相交流电路功率的计算方法。
(7)掌握磁路的基本物理量和基本定律、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外特性,以及常用低压
电器的作用。
(8)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及其启动、调速和制动方法。
(9)了解本征半导体、杂质半导体和PN结的相关知识,掌握二极管的结构、伏安特
性和主要参数。
(10)掌握单相半波整流电路和单相桥式整流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1)掌握电容滤波电路、电感滤波电路、稳压管稳压电路的结构和工作原理。
(12)熟悉三端集成稳压器的相关知识。
(13)掌握三极管的结构、电流放大作用、伏安特性和主要参数。
(14)了解放大电路的组成、分类和分析方法,掌握共发射极放大电路、分压偏置放大
电路、共集电极放大电路的结构和分析方法,以及多级放大电路的组成、耦合方式和分析方
法。
(15)了解功率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
(16)掌握集成运算放大器的组成、主要参数和工作特性。
(17)了解反馈的概念和分类,以及负反馈对放大电路的影响,掌握负反馈放大电路的
基本类型。
(18)掌握比例运算电路、加法运算电路、减法运算电路、积分运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