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排列与排列数教学设计.docx
文件大小:183.2 KB
总页数:1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6.44千字
文档摘要

6.2.1-6.2.2排列与排列数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2019人教A版高中数学选择性必修第三册》,第六章《计数原理》,本节课主本节课主要学习排列与排列数。

排列与组合是在学习了两个计数原理之后,由于排列、组合及二项式定理的研究都是以两个计数原理为基础,同时排列和组合又能进一步简化和优化计数问题。教学的重点是排列的理解,利用计数原理推导排列数公式,难点是运用排列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

课程目标

学科素养

A.理解并掌握排列、排列数的概念,能用列举法、树状图法列出简单的排列.

B.掌握排列数公式及其变式,并能运用排列数公式熟练地进行相关计算.

C.掌握有限制条件的排列应用题的一些常用方法,并能运用排列的相关知识解一些简单的排列应用题.

1.数学抽象:排列的概念

2.逻辑推理:排列数的性质

3.数学运算:运用排列数解决计数问题

4.数学建模:将计数问题转化为排列问题

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排列的定义及排列数的计算

难点:运用排列解决计算问题

课前准备

课前准备

多媒体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意图核心素养目标

一、温故知新

两个原理的联系与区别

1.联系:分类加法计数原理和分步乘法计数原理都是解决计数问题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

2.区别

分类加法计数原理

分步乘法计数原理

区别

完成一件事共有n类办法,关键词是“分类”

完成一件事共有n个步

骤,关键词是“分步”

区别二

每类办法中的每种方法都能独

立地完成这件事,它是独立的、一次的且每种方法得到的都是

最后结果,只需一种方法就可完成这件事

除最后一步外,其他每步得到的只是中间结

果,任何一步都不能独立完成这件事,缺少任何一步也不能完成这件事,只有各个步骤都完成了,才能完成这件事

区别三

各类办法之间是互斥的、并列的、独立的

各步之间是关联的、独立的,“关联”确保不遗漏,“独立”确保不重复

问题1.从甲、乙、丙三名同学中选出2人参加一项活动,其中1名同学参加上午的活动,另1名同学参加下午的活动.

分析:要完成的一件事是“选出2名同学参加活动,1名参加上午的

活动,另1名参加下午的活动”,可以分两个步骤:

第1步,确定上午的同学,从3人中任选1人,有3种选法;

第2步,确定下午的同学,只能从剩下的2人中去选,有2种选法.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不同的选法种数为3×2=6.

通过引导学生回

顾计数原理,进一步

比较分析加深对两

个计数原理得理解。

通过具体问题,

分析、比较、归纳出

对排列的概念。发展

学生数学运算,数学

抽象和数学建模的

核心素养。

上午

上午

甲乙丙

下午乙丙甲丙甲乙

下午

相应的选法甲乙

甲丙乙甲

乙丙

丙甲

丙乙

如果把上面问题中被取出的对象叫做元素,则问题可叙述为:

从3个不同的元素中任意取出2个,并按一定的顺序排成一列,共

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

问题2.从1,2,3,4这4个数字中选出3个能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三位数?

分析:从4个数中每次取出三个按“百位、十位、个位”的顺序排成

一列,就得到一个三位数.因此有多少种不同的排列方法就有多少个

不同的三位数,可以分三个步骤解决:

第1步,确定百位上的数字,从1、2、3、4这4个数中任取一个,有4种方法;第2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3个数字中

取,有3种方法;第3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只能从余下的2个数字中取,有2种方法;根据分步乘法计数原理,从1、2、3、4这4

个不同的数字中,每次取出3个数字,按百位、十位、个位的顺序排

成一列,不同的排列方法为4×3×2=24

因而共可得到24个不同的三位数,如图所示

百位十位个位

1

34

12

1

3

4

4

4

3

1

24

3

2

4

4

12

1

1

23

4

2

13

3八12

同样,问题2可以归结为:

从4个不同的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