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一、什么是微格教学;美国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大力提倡改革学校教育,开展了较大规模的教育改革运动,其主要的目标是为了使美国的教育水平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
1958年,美国联邦政府颁布了《国防教育法》,以此作为一项“紧急措施”,以立法的形式要求改革教育的制度和课程的内容。
从1959年开始,美国联邦政府每年增加教育投资,对各级学校进行财政援助,为学校设置实验室和视听室,添置了电影放映机、电视机、录音机、录像机等设备。
爱伦博士和他的同事们开始试验为学生提供练习教学技能的各种方法,他们试验的第一个办法叫“教师帮助计划”。另一个方法是教学演练。;爱伦博士后对以上方法进行了改进,提出由师范生自己选择教学内容,由同组的师范生来扮演学生,缩短教学时间,并用摄像机记录教学过程,以便课后对整个过程进行更细致地分析和研究。
1963年,爱伦博士和同事们开始用这种方法向师范生传授教学技能。微格教学就这样产生了。;微格教学在美国斯坦福大学产生后,迅速在美国各地得到推广、应用和研究。
20世纪60年代末传入英国、德国等欧洲各国,20世纪70年代又传入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的香港地区,20世纪80年代开始传入中国大陆、印度、泰国、印尼以及非洲的一些国家。
在英国,微格教学获得了全体教师的支持。教师们很愿意接受这种自我教学的过程,不管是小组教学、个别指导,还是班级教学,所有的技能都被认为是有用的。微格教学课程通常被安排在第四学年,学生在教育实习前先学习“微格教学概论”、“课堂交流技巧”的理论和实践以及“课堂交流与相互作用分析”。;澳大利亚的悉尼大学成功地移植和改进了微格教学课程,获得了世界声誉。20世纪70年代初,悉尼大学教育学院由国家投资进行了微格教学课程的开发,并编写出版了一套《悉尼微格教学技能》教材。;;02;1973年,香港中文大学教育学院就采用微格教学的方法来培训师范生,并对进修的在职教师进行了微格教学培训实验。
20世纪80年代初,微格教学开始传入祖国大陆,原上海教育学院于1985年开始将这种国外培训师范生的方法应用于在职教师的职务培训中,形成了一门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培训课程——《中学课堂教学技能研究》,并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1989年,在北京教育学院举办了两期“微格教学研讨班”,全国有72所教育学院的教师代表参加,微格教学开始在全国各地逐步展开。;1991年6月至7月,受国家教育部外资贷款办公室委托,“世界银行贷款项目院校教师教育与微格教学讲习班”在北京举办。
1992年1月,同样性质的讲习班在(现首都师范大学)举办,讲习班聘请了英国诺丁汉大学的乔治·布朗和帕丁顿夫妇三位专家。三位专家为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工作者介绍了微格教学课程在师范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了微格教学在国内高等师范教育中的发展。
1992年开始,国内从事微格教学研究的一批教师成立了组织,陆续出版了一些教材和专刊。通过共同研究和交流使微格教学逐步深入开展,研究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微格教学将复杂的教学过程作了科学细分,并应用现代化的视听技术,对细分了的教学技能逐项进行训练,帮助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掌握有关的教学技能,提高他们的教育、教学能力。
在微格教学过程中,强调技能的分析示范、实践反馈、客观评价等环节。;1.技能单一集中性
微格教学就是将复杂的教学过程细分为容易掌握的单项技能,如导入技能、讲解技能、提问技能、强化技能、演示技能、组织技能、结束技能等,使每一项技能都成为可描述、可观察和可培训的,并能逐项进行分析研究和训练的。
因为集中对某一项技能深入、细致地研究训练,容易达到掌握、提高的目的。;2.目标明确可控性
微格教学中的课堂教学技能以单一的形式逐一出现,使培训目标很明确,容易控制。课堂教学过程是各项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只有对每项细分的技能都反复培训、熟练掌握,才能形成完美的综合艺术。
微格教学培训系统是一个受控制的实践系统,要重视每一项教学技能的分析研究,使培训者在受控制的条件下朝明确的目标发展,最终提高综合课堂教学能力。;3.反馈及时全面性
微格教学利用了现代视听设备作为记录手段,真实而准确地记录了教学的全过程,这样对执教者而言,课后所接收到的反馈信息有来自于指导教师的,也有来自听课同伴的,更为重要的是来自自己的。
由于执教者能全面观看到本人上课的全过程,所以微格教学训练的反馈是及时而全面的。;4.角色转换多元性
微格教学对于课堂教学技能研究既有理论指导,又有观察、示范、实践、反馈、评议等内容。
在微格教学的教学理论研究和技能分析示范阶段,指导教师展示的不仅仅是理论,而且有示范录像。而学员所接收到的信息,既有教学技能方面的理论分析,又有可观察到的形象化的录像示范。
这时被培训者要听、要看,还要与自己原有的教学实践进行比较分析,为了接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