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全国保密教育考试试卷
一、判断题(共20题)
1.国家秘密的知悉范围,应当根据工作需要限定在最小范围。
2.在紧急情况下,经单位负责人批准,可通过普通邮政、快递等无保密措施的渠道传递国家秘密载体。
3.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发现利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发布的信息涉及泄露国家秘密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保存有关记录,向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或者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4.举办会议或者其他活动涉及国家秘密的,主办单位应当采取保密措施,并对参加人员进行保密教育,提出具体保密要求。
5.机关、单位对在决定和处理有关事项工作过程中确定需要保密的事项,根据工作需要决定公开的,正式公布时即视为解密。
6.国家秘密载体的制作、收发、传递、使用、复制、保存、维修和销毁,应当符合国家保密规定。
7.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应当在符合国家保密标准的设施、设备中保存,并指定专人管理。
8.未经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不得将涉密计算机、涉密存储设备带出办公场所。
9.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实行脱密期管理。
10.机关、单位工作人员可以自行销毁、留存涉密载体。
11.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销毁国家秘密载体。
12.禁止在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或者未采取保密措施的有线和无线通信中传递国家秘密。
13.国家秘密的密级分为绝密、机密、秘密、内部四级。
14.机关、单位应当实行保密工作责任制,健全保密管理制度,完善保密防护措施,开展保密宣传教育,加强保密检查。
15.互联网及其他公共信息网络运营商、服务商应当配合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对泄密案件进行调查。
16.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已满的,经定密机关批准后方可解密。
17.机关、单位应当定期审核所确定的国家秘密。对需要延长保密期限的,应当在原保密期限届满前重新确定保密期限。
18.涉密信息系统应当按照国家保密标准配备保密设施、设备。保密设施、设备应当与涉密信息系统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
19.涉密人员与境外人员通婚或者接受境外机构、组织资助的应当向单位报告。
20.严禁将私人计算机和移动存储介质带入涉密场所。
二、单选题(共20题)
1.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国家秘密是指关系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依照法定程序确定,在一定时间内只限()知悉的事项。
A.一定范围的人员B.国家工作人员C.共产党员D.县级以上领导干部
2.国家秘密的保密期限,除另有规定外,绝密级不超过()年。
A.10B.20C.30D.50
3.一份文件为机密级,保密期限是10年,应当标注为()。
A.机密10年B.机密★C.机密★10年D.机密10
4.传递绝密级国家秘密载体,应当通过()方式进行。
A.机要交通B.机要通信C.派人直接送达D.以上都是
5.存储、处理国家秘密的计算机信息系统(以下简称涉密信息系统)按照涉密程度实行()。
A.专门保护B.分级保护C.分类保护D.分段保护
6.机关、单位对所产生的国家秘密事项,应当按照()确定密级,同时确定保密期限和知悉范围。
A.保密法实施条例B.本机关、单位的保密规定C.国家秘密及其密级的具体范围的规定D.领导意见
7.以下不属于涉密移动存储介质的是()。
A.涉密U盘B.涉密移动硬盘C.涉密存储卡D.个人手机
8.机关、单位对承载国家秘密的纸介质、光介质、电磁介质等载体以及属于国家秘密的设备、产品,应当做出()标志。
A.禁止使用B.秘密C.国家秘密D.保密
9.销毁国家秘密载体,应当送()设立的销毁工作机构或指定的单位销毁,并由销毁单位派专人押运监销。
A.公安部门B.上级机关C.保密行政管理部门D.国家安全部门
10.发生泄密事件的机关、单位,应当在发现后的()小时内,书面向有关保密行政管理部门报告。
A.12B.24C.48D.72
11.在保密检查或者泄露国家秘密案件查处中,有关机关、单位及其工作人员拒不配合,弄虚作假,隐匿、销毁证据,或者以其他方式逃避、妨碍保密检查或者泄露国家秘密案件查处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
A.警告处分B.记过处分C.记大过处分D.处分
12.涉密人员离岗、离职前,应当将所保管和使用的涉密载体全部清退,并()。
A.登记销毁B.订卷归档C.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