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教案 第12课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二).pdf
文件大小:1.48 MB
总页数: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4
总字数:约1.06万字
文档摘要

课题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二)

课时2课时(90min)

知识目标:

(1)了解志愿服务的特征,掌握志愿服务的类型

(2)了解志愿者的服务动机、三重境界和素质要求

(3)了解志愿者的基本条件、注册志愿者的程序、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志愿精神、志愿者标志与志愿者

日、志愿者激励和表彰、参加志愿服务须知

教学目标(4)了解“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内涵

(5)熟悉“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形式、流程和安全指南

素质目标:

(1)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积极投身志愿服务,为社会贡献自

己的力量。

(2)通过学习“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相关内容,感悟“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教学重点:志愿服务的特征和类型,“三下乡”社会实践的形式、流程和安全指南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志愿者的权利与义务、志愿精神、“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流程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用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APP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师】使用APP进行签到

考勤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奉献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详见教材),并提出问题:

(1)你参加过志愿服务吗?未来是否有投身志愿服务的计划?

案例导入

(2)你如何看待志愿者?志愿者应具备哪些品质?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新的知识点,讲解志愿服务和“三下乡”社会实践的相关内容

一、了解志愿服务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志愿服务”(详见教材),并讲解新知

志愿服务是指个人或非政府组织基于道义、良知、慈善和责任而自愿奉献时间和精力,不以物质报酬为条

件,利用自身的知识、技能或财力,为社会及他人尤其是困难群体提供各种形式的公益性服务行为和活动。它

传授新知是一种由内在的精神动力所支持的活动,是每个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渠道之一。

《志愿服务条例》第三条规定:“开展志愿服务,应当遵循自愿、无偿、平等、诚信、合法的原则,不得

违背社会公德、损害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不得危害国家安全。”

(一)志愿服务的特征

【课堂提问】

【教师】提出问题:

谈一谈你认为志愿服务具有哪些特征?

1

【学生】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讲解新知

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无偿性、公益性和组织性四个特征。

1.自愿性

志愿服务必须是个人自愿参加的。相关组织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动员志愿者,但应让志愿者在没有任何压力

的情况下自愿投入志愿服务。强制参与、强制奉献、募集摊派等都不符合自愿原则。

2.无偿性

志愿服务属于无偿行为。志愿者不应向志愿服务对象收取或者变相收取报酬,也不得接受志愿服务对象的

捐赠。但是,志愿者组织为志愿者提供交通补贴和午餐补贴等不影响志愿服务的无偿性。

3.公益性

志愿服务必须指向公共利益。营利行为不属于志愿服务,偶发的帮助行为、基于亲缘或友谊的帮助行为、

仅仅针对特定个人的帮助行为和互益互助的行为也不属于志愿服务。

4.组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