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二)
课时2课时(90min)
知识目标:
(1)熟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目标(2)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创新与发展
素质目标: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理解劳动的本质和价值,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教学重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和意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难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创新与发展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问答法、讨论法、讲授法、多媒体展示法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仪、多媒体课件、教材、APP
教学过程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教师】使APP进行签到
考勤
【学生】按照老师要求签到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详见教材),并提出问题:
(1)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包括哪些内容?
案例导入
(2)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具有哪些意义?
【学生】阅读、思考、回答问题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引入新的知识点,讲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相关内容
一、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内容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主要包括劳动本质论、劳动价值论、劳动解放论。
(一)劳动本质论
马克思主义劳动本质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恩格斯在《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一文中,详细论述了劳动在从猿进化为人的过程中的作用。
恩格斯指出,由于劳动,人渐渐开始直立行走,解放了手,进而引起了整个肌体的变化。同时,人在劳动中又
传授新知
产生了语言,在劳动和语言的共同推动下,意识逐渐产生。意识的产生与发展反过来又推动着劳动和语言的发
展。
由此可见,劳动在从一种高度发展的类人猿进化到人类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
的第一个基本条件,而且达到这样的程度,以至于我们在某种意义上不得不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
2.劳动创造了人类生活
【课堂提问】
【教师】提出问题:
你是怎样理解劳动创造了人类生活的?
【学生】思考、主动回答问题
1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讲解新知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
在。”而“有生命的个人”之所以能够存在,最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通过自己的劳动来创造和生产物质生活资
料。
3.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一切价值的创造者。只有劳动才赋予已发现的自然产物以一种经济学意义上的价
值。”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中也有同样的表述:“劳动和自然界在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
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转变为财富。”可见,劳动是人类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
4.劳动创造了社会关系
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劳动不仅创造了人与自然的关
系,还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劳动资料的占有和使用关系,劳动的分工和协作关系,劳动产品的交换、
分配和消费关系等)和人与主观意识之间的关系,而这些关系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关系。社会是人类劳动的产
物,是劳动的展开形式,也必将随着劳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