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河南郑州市中原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招聘34人模拟试卷
第一部分单选题(50题)
1、下列选项中属于信息角色的是()。
A.谈判者
B.联络者
C.发言人
D.资源分配者
【答案】:C
【解析】角色可分为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人际角色包含代表人、领导者和联络者;信息角色有监督者、传播者和发言人;决策角色涵盖企业家、干扰应对者、资源分配者和谈判者。所以属于信息角色的是发言人。
2、李某下班后邀请王某一同踢足球,因李某平素性格争强好胜,二人在踢足球过程中因肢体碰撞发生激烈争执,在相互推诿时,王某被李某推倒,头部恰巧撞在旁边破损的岩石上,当场因脑出血过多死亡。李某的行为()。
A.属于意外事件,不构成犯罪
B.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C.属于直接故意,构成故意杀人罪
D.属于间接故意,构成故意伤害罪
【答案】:B
【解析】本题可根据不同犯罪构成要件,对李某的行为进行分析。意外事件是指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不是出于行为人的故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的原因所引起的。在本题中,李某与王某在争执、推诿过程中,应当能够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对王某造成伤害,并非不能预见的原因导致的,所以不属于意外事件。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李某作为一个具有正常认知能力的成年人,在与王某相互推诿的过程中,应当预见自己推倒对方的行为可能会使对方撞到周围物体而受伤甚至死亡,但由于疏忽大意没有预见,最终导致王某头部撞上破损岩石脑出血过多死亡,其行为符合疏忽大意的过失的特征,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李某与王某是在踢足球过程中因肢体碰撞发生争执、相互推诿,并非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导致王某死亡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所以不属于直接故意。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有意放任,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故意伤害罪是指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行为。李某的主观目的并不是故意伤害王某身体,而是在争执、推诿过程中因疏忽大意导致了王某死亡的结果,所以不属于间接故意构成的故意伤害罪。综上,李某的行为属于疏忽大意的过失,构成过失致人死亡罪。
3、法治思维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这表明法治思维是一种()。
A.正当性思维
B.常规性思维
C.工具性思维
D.实用理性思维
【答案】:A
【解析】法治思维蕴涵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理念,这些理念体现了行为和决策的正当性依据。法治思维强调在法律的框架内,以公平正义、保障权利等为准则进行思考和行动,追求的是行为和决策符合法律的要求和社会的正当价值,所以表明法治思维是一种正当性思维。常规性思维通常指按照惯常的方式、模式进行思考,没有突出法治理念所强调的价值内涵;工具性思维主要侧重于将某种手段或方法作为达成特定目标的工具,而没有体现出法治理念的核心价值;实用理性思维更关注实际效果和实用性,也未能准确反映法治思维中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理念的特质。因此,正确答案是正当性思维。
4、在司法实践中被称为“看得见的正义”的是()。
A.实体正义
B.程序正义
C.分配正义
D.结果正义
【答案】:B
【解析】程序正义在司法实践中被称为“看得见的正义”。实体正义是指通过刑事诉讼过程而实现的结果上的实体公正和结果正义,它更侧重于对犯罪的惩罚和对被害人的补偿,强调案件的处理结果符合公平、公正的要求,但它并非“看得见的正义”。分配正义主要涉及社会资源、利益等的分配问题,与司法实践中“看得见的正义”概念不相关。结果正义着重于案件处理的最终结果是否公正,而没有突出过程的可见性。程序正义强调司法程序的正当性、公开性和透明性,要求整个司法过程都应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让当事人和社会公众能够直观地看到司法是如何运作的,所以在司法实践中被称为“看得见的正义”。
5、甲盗窃了一辆价值5000余元的摩托车,其朋友乙明知该摩托车是赃物,仍将其卖给了不知情的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乙不构成犯罪
B.乙独立构成犯罪
C.乙与甲构成共犯,是主犯
D.乙和甲共同犯罪,是从犯
【答案】:B
【解析】本题可依据相关法律知识,对每个情况进行具体分析。首先明确,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在本题中,甲实施了盗窃摩托车的行为,乙实施了销售赃物的行为。对于乙是否构成犯罪,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三百一十二条规定,明知是犯罪所得及其产生的收益而予以窝藏、转移、收购、代为销售或者以其他方法掩饰、隐瞒的,构成掩饰、隐瞒犯罪所得、犯罪所得收益罪。本题中乙明知是甲盗窃所得的赃物而卖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