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医学模拟考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共100题,每题1分,共100分)
1.细菌的侵袭力不包括下列哪一种能力?
A、粘附能力
B、抗吞噬能力
C、繁殖能力
D、扩散能力
E、产生毒素能力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包括粘附能力、抗吞噬能力、扩散能力等,而产生毒素能力不属于侵袭力,所以答案是[E]。
2.在检验某因素与某疾病的因果联系时,下列哪种观察法最有效?
A、抽样调查
B、病例报告
C、现患调查
D、前瞻性队列研究
E、生态学研究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前瞻性队列研究是从因到果的研究方法,能直接观察到暴露因素与疾病发生之间的时间顺序,在检验因果联系时最为有效。现患调查是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人群进行调查,只能反映某一时刻的情况,难以确定因果关系;生态学研究是在群体水平上研究暴露与疾病之间的关系,不能直接推断个体的因果联系;病例报告只是对个别病例的描述,不能作为因果联系的证据;抽样调查是一种获取样本信息以推断总体特征的方法,对于因果联系的检验不如前瞻性队列研究直接和有效。
3.病毒的基本结构为
A、刺突
B、衣壳
C、核心
D、包膜
E、核衣壳
正确答案:A
4.男性肺癌发病率是女性的10倍,该指标为
A、流行率
B、定基比
C、标化流行率
D、构成比
E、相对比
正确答案:E
答案解析:男性肺癌发病率与女性肺癌发病率进行比较,属于两个有关指标之比,即相对比。定基比是指统一用某个时间的指标作基数,其他各时间的指标与之相比;构成比是表示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在总体中所占的比重;流行率是指在特定时间内,一定人群中某病新旧病例数所占的比例;标化流行率是采用统一标准对不同人群的发病率等进行调整后的流行率。均不符合题意。
5.Th的抗肿瘤用不包括
A、趋化因子能招募CTL和巨噬细胞等到肿瘤局部发挥效应
B、释放溶酶体酶.活性氧和一氧化氮等
C、IFN可激活巨噬细胞,增强其对肿瘤细胞的吞噬和杀伤作用D、TNF能直接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诱导肿瘤血管坏死等
E、在CD8+CTL激活中起重要的辅助作用
正确答案:B
6.溃疡病应用某些抗菌药的目的是
A、减轻溃疡病的症状
B、抗幽门螺杆菌
C、保护胃粘膜
D、清除肠道寄生菌
E、抑制胃酸分泌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溃疡病应用某些抗菌药主要是为了抗幽门螺杆菌,幽门螺杆菌感染与溃疡病的发生、发展及复发密切相关,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提高溃疡愈合质量、降低溃疡复发率。
7.有关网膜孔的叙述,下列哪项是错的()
A、其前方是肝十二指肠韧带
B、后界是肝门静脉
C、其上界为尾状叶
D、其下界为十二指肠球部
E、是大腹膜腔通入网膜囊的惟一孔道
正确答案:B
答案解析:网膜孔的后界为下腔静脉,而不是肝门静脉。其前方是肝十二指肠韧带;其上界为尾状叶;其下界为十二指肠上部(十二指肠球部);是大腹膜腔通入网膜囊的惟一孔道。
8.在平原地区低张性缺氧最常见的病因是
A、矿井塌方
B、吸入稀释的空气C、Fallot症
D、肺部疾病
E、休克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平原地区低张性缺氧最常见的病因是肺部疾病,肺部疾病可引起通气和(或)换气功能障碍,导致氧的摄入减少或排出障碍,引起低张性缺氧。矿井塌方主要引起循环性缺氧等;吸入稀释的空气一般不会导致低张性缺氧;Fallot症是先天性心脏病导致血液分流引起的缺氧,不是平原地区低张性缺氧常见病因;休克主要引起循环性缺氧等。
9.动脉粥样硬化脂纹期有以下特征,除外
A、病变可进一步演变为纤维斑块
B、与高脂血症关系密切
C、镜下主要为胆固醇结晶
D、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
E、肉眼呈黄色帽针头大的斑点或条纹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脂纹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病变,肉眼观呈黄色帽针头
大的斑点或条纹,镜下见大量泡沫细胞,脂纹的形成与高脂血症关系密切,病变可进一步演变为纤维斑块,而镜下主要为胆固醇结晶表述错误,脂纹期主要是大量吞噬脂质的泡沫细胞。
10.在病因研究的轮状模型中,强调宿主与下列哪种因素的关系?
A、精神因素
B、化学因素
C、环境因素
D、生物因素
E、物理因素
正确答案:C
答案解析:轮状模型强调了宿主与环境的密切关系,环境又分为生物、理化和社会环境等,宿主的遗传物质也在疾病发生中起重要作用,该模型强调了环境与宿主的相互作用。
11.被誉为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的是
A、中心法则
B、基因学说
C、半保留复制
D、细胞学说
E、双螺旋结构模型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细胞学说由施莱登和施旺提出,是19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之一。中心法则是描述遗传信息传递规律的;基因学说主要是关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