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心理”融合教学《如何去赞美一朵花》教学反思
《如何去赞美一朵花》是我在去年参加心理健康教育赛课时就初步构思好的一节心理与语文融合的跨学科课程,然而,在真正做课件时却经历一波三折。
首先,由于这样的课没有先例,网上甚至找不到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在理顺教学环节部分就经历了很多挫折:是应该偏重语文一些,还是偏重心理一些?在哪个教学环节要以语文为主?在哪个教学环节又要更侧重心理健康教育?如何去突破教学难点,让学生既能收获语文素养的提升,又能受到心灵的启迪?每一个问题都经历了多次尝试,才最终确定下来。从整堂课的效果来看,教学环节的设立是比较合理的,课堂的推进比较顺利,学生能沉浸式地参与课堂讨论,积极发言,并且常有惊人之语,赢得一阵阵掌声,教学果还是非常不错的。
其次,本课的核心是教会学生用发展的眼光全面地看待问题,但如此凝练的一句方法论,许多成年人都未必做得到,六年级的孩子经过一堂课的学习就能学会吗?事实证明,不能。思维方式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教师一个群体能够转变的,现在的学生之所以心理问题频发,与我们的教育评价体系的价值导向有很大的关系,六年级的学生已经习惯性将自己的价值与学习成绩挂钩,认为只有学习成绩好,自己才值得被爱、被称赞。因此最后一个思辩问题:如果考不到好成绩,那我学习的意义在哪里?大部分学生在讨论和回答问题时,依然是延用单一的评价方式:学习能让我有一个好的未来。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说“学习能让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我三观正,学会努力生活”,从这样的言论中,我看到了改变的希望。
最后,一堂语文和心理健康教育融合的课程,如何能让学生在提升语文素养的过程中又感受到心理课的活泼与轻松,是我在设计这堂课遇到的一大挑战。在众多文学形式中,诗歌总给学生一种遥不可及的疏离感,加上许多语文教师在讲解古诗时很少会引导学生去了解诗歌背后的故事,使得现在的孩子对于古诗的理解大都偏离生活,没有真情实感。因此,在创设情境的环节里,我运用了心理咨询里的“共情”技术,引导学生代入诗人的视角去欣赏四季的花,感受花开的美,图文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很快就理解的诗句的含义和蕴含的一些心理学的知识。整堂课的气氛都很活泼,学生的思维也很活跃,情绪高涨,课堂参与率很高。
但,在最后的总结阶段,是让学生运用这节课学到的思维方式去发现身边值得被赞美的人还是教师进行小结,又让我犯了难。在最初一版的教学设计里,是准备让学生赞美身边的同学和老师的,但考虑到时间的问题,又改成了教师小结,显然,教师小结的过程有点绕,引入了很多我在做心理咨询的事例去解读,稍微偏离了课堂的重点,也为这节课留下了可以改进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