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智能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标准.pdf
文件大小:174.58 KB
总页数:5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5.86千字
文档摘要

《智能制造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智能制造技术基础【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机械、机电与自动化专业

【授课单位】【总学时】20

【编写执笔人】【编写日期】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机械、机电与自动化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在学习了变频器、伺服

与步进应用技术、S7-1200PLC应用技术、传感器与智能仪表应用、触摸屏组态控制技术等课

程,具备机电一体化系统组装、调试与维护的能力基础上,开设的一门课程,其功能是对接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面向智能制造,让学生了解智能制造系统结构组成及相关技术,为学生

后续专业岗位跟岗实习和顶岗实习打下基础。

本课程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其内容与岗位实际环境、学生职业素养与情感、学生成

才志向相对接,将智能制造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熟悉和掌握智

能制造技术的现状、前沿及发展趋势,培养学生交叉融合的学习能力,为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同时,对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树立操作规范意识等良好职业素养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

1.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紧紧围绕工作任

务完成的需要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突出工作任务与知识的联系,让学生在职业实践活动

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增强课程与职业岗位能力要求的相关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职

业精神。

1.依据培养目标,综合学生就业方向,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

观三个维度,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课程目标。

2.依据课程目标和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体现智能制造业发展的新知识、新技术、

新工艺、新方法,确定课程教学内容。

3.以项目为载体组织教学内容,在教学过程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岗位所需的

知识和技能为出发点来设计教学活动,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将智能

制造技术的实际应用和理论知识有机结合,让学生充分了解智能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与企业

应用,为学生就业指引方向。

4.以目标为导向,将“实践”“巩固”等环节有机地贯穿于每个项目中,以强化教学成

果,并引领学生进一步拓展创新思维。以情景故事等形式引出任务,让学生初步了解所学知

识的实际情况,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实际内容划分为多个项目,每个项目又设有多

个任务,每个任务以“任务引入”→“任务工单”→“相关知识”→“实践操作”的结构安

排内容,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同时,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开放教学方式,

即让学生在实习实践过程中,运用所学知识处理相关问题;同时聘请行业专家、兼职教师来

校结合他们的丰富经验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二、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1)理解智能制造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智能制造技术体系。

(2)熟悉物联网的技术框架及射频识别技术、传感器技术。

(3)了解工业大数据的技术框架及数据采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

(4)了解工业云技术。

(5)熟悉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6)了解智能设计的定义、特点和分类,熟悉智能设计的方法。

(7)掌握智能设计系统的关键技术,以及虚拟现实技术、数字孪生技术。

(8)了解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

(9)了解智能监测的定义和特征,掌握智能监测的方法和关键技术。

(10)了解智能诊断的概念和智能诊断系统,掌握智能诊断的方法和关键技术。

(11)了解智能检测系统的工作流程和结构,掌握无损检测技术和机器视觉检测技术。

(12)熟悉智能机床的概念,掌握智能机床的技术特征和功能特征。

(13)了解工业机器人的结构、分类,掌握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

(14)了解3D打印的工艺流程及特点,掌握3D打印的主要工艺方法和关键技术。

2.2能力目标

(1)能够举出智能制造技术应用的具体实例。

(2)能够根据实例说出智能制造的特征,分析智能制造发展的必然趋势。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