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
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中国传统文化【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公共基础课【适用专业】各专业
【授课单位】【总学时】24
【编写执笔人】
【编写日期】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
本课程是一门公共基础课,旨在传授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弘扬优秀文化
传统,提高学校教育文化品位和学生人文素质。该课程注重贴近学生生活,体现职业教育的
特点,注重科学、知识和兴趣的统一。通过研究该课程,学生将深入了解中国博天精深的传
统文化,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解读传统文化的精髓,从生活中获得启迪,增强学生的民族
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引导学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价值取向。
该课程注重培养学生必要的传统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并基于各种专业
人才培养方案。它着眼于“人文精神”和“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引导学生不断提高社会
能力,成为具有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技能型人才。该课程的设置基于加强中
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这是构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促进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博大精深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的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基础。加强对青年学生
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培养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接班人和推动者,促进文化传承和
创新,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基础性作用。
1.2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展和人文素养培养为基本目标,内容上,既系统介绍中国传
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基本知识,又着力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视野分析、解读当代社会的种种现
象,强调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统一,注重在潜移默化中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厚植爱国
主义情怀、培育高尚的审美情趣、传统的人文精神、浓厚的伦理观念,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
的感情和担当大任的历史责任感。教学上,既将华夏文化的精彩部分呈现给学生,又注重引
导学生开展各种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使学生在掌握坚实技能的基础上同时具有一定的人文
素养、高尚的人生追求和优良的传统美德。本课程在注重基本知识的传授学习基础上,更关
注学生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培育,并以此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价值体系和心理素质,力求
为学生今后人生道路选择起到积极指引作用。
二、课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并领略其精神内涵;
(2)明确传承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现实意义;
(3)了解仁爱孝悌、勤劳节俭、明礼诚信、修己慎独、浩然之气等中华传统美德的基本
内涵,并领悟其思想精髓;
(4)领会中华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
(5)了解书法的主要类型;
(6)深刻理解书法的文化内涵;
(7)了解中国画的主要类型;
(8)深刻理解中国画的文化内涵;
(9)了解中国古代歌舞、传统戏曲、民族器乐的发展脉络或主要类型;
(10)了解中国传统雕塑的主要类型及发展情况;
(11)深刻领会中国传统雕塑中的文化内涵;
(12)了解青铜器、陶器、瓷器的分类和常见品种特征;
(13)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类型及其特点;
(14)深刻理解中国传统建筑的文化内涵;
(15)了解并掌握传统节日的起源及文化习俗;
(16)了解并掌握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的起源及文化习俗;
(17)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18)了解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发展历程、饮食层次和地方菜系,熟悉各地方菜系的主要
特点;
(19)了解中国名茶的主要类型及特点,熟悉古今茶艺的主要特色和各地茶艺的异同;
(20)了解中国酒的发展历程,酒文化和酒礼仪的相关知识,以及酒与文学艺术之间的相
互联系;
(21)了解中国古代天文学和数学的相关知识,以及它们对世界做出的贡献;
(22)了解古代天文学和数学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23)了解中国古代农学和医学发展的主要成就;
(24)了解中国古代农学和医学的文化内涵和社会价值。
2.能力目标
(1)能够领会中国古代诸子百家哲学思想的精髓;
(2)能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