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标准.pdf
文件大小:202.27 KB
总页数: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7.15千字
文档摘要

《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新时代高职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公共必修课【适用专业】高职院校各专业

【授课单位】【总学时】32

【编写执笔人】【编写日期】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1.1课程性质与作用

劳动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过程,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是人民美好

生活的源泉。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

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

向和劳动技能水平。劳动课程是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途径,具有鲜明的思想性、突出的社会

性和显著的实践性,在劳动教育中发挥主导作用。

本课程是面向高职院校学生的一门公共必修课程,通过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能够帮助

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还能使学生掌握

基本的劳动能力,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从而使广大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

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

1.2课程设计思路

(1)坚持育人导向。注重挖掘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将

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精神贯穿课程实施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崇

尚劳动、尊重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感情,发展创新意识,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

成为懂劳动、会劳动、爱劳动的时代新人。

(2)构建以实践为主线的课程结构。围绕日常生活劳动、校园劳动、服务性劳动等,

根据学生经验基础和发展需要,以劳动项目为载体,以劳动任务群为基本单元,以学生经历

体验劳动过程为基本要求,构建课程结构。

(3)加强与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的联系。课程内容选择应坚持因地制宜,注重培养学

生自理、自立能力,选择日常生活劳动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选择学生力所能及

的公益劳动和现代服务业劳动内容;注重选择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的手工劳动

内容,适当引入体现新形态、新技术、新工艺等的现代劳动内容。

(4)倡导丰富多样的实践方式。劳动课程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

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激发学生参与劳动的主动

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注重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真实需求出发,亲历情境、亲手操作、亲

身体验,经历完整的劳动实践过程,避免单一、机械的劳动技能训练,避免简单的劳动知识

讲解,避免缺少实践、过于泛化的考察探究。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设计、制作、试验、淬炼、

探究等方式获得丰富的劳动体验,习得劳动知识与技能,感悟和体认劳动价值,培育劳动精

神。

(5)注重综合评价。注重评价内容多维、评价方法多样、评价主体多元。既要关注劳

动知识技能,更要关注劳动观念、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既要关注劳动成果,更要关

注劳动过程表现。重视平时表现评价与学段综合评价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结合。以教

师评价为主,鼓励学生、其他学科教师等参与到评价中。

二、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1)了解劳动的类型和价值,理解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重要意义、基本原则和总体

目标。

(2)熟悉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基本内涵和意义,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观的创新

与发展。

(3)理解劳动精神的内涵、价值理念和培养劳动精神的方法。

(4)熟悉劳模精神的内涵和践行劳模精神的方法。

(5)掌握工匠精神的内涵、时代价值和传承工匠精神的方法。

(6)熟悉职业精神的内涵和构成要素,掌握践行职业精神的方法。

(7)了解创新精神的内涵、要求、重要性和培养途径,熟悉创业精神的本质、特征和

培养途径。

(8)了解合作劳动的意义,掌握主动劳动和诚信劳动的要求,以及提高合作劳动能力

的途径。

(9)了解我国的劳动法律制度和劳动者的权利和义务。

(10)了解劳动安全事故的种类和发生的原因。

(11)了解职业病及其种类。

(12)掌握洗衣常识、熨烫技巧和常用的针法,学会合理地收纳衣物。

(13)了解中国饮食文化,学习烹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