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普通话训练教程:声调辨正PPT教学课件.pptx
文件大小:1.33 MB
总页数:26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1.89千字
文档摘要

第五单元

声调辨正

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显示,汉语属于语言谱系分类的汉藏语系,这一语系与其他语系的突出区别在于汉藏语系能够通过音高变化区别语言意义。

内容导读

学习目标

1.理解声调的性质和作用。

2.掌握声调的发音。

3.掌握声调的变调。

学习重点

声调的辨正。

学习难点

上声、去声发音与“一”“不”的变调。

目标点击

第一节

普通话声调概述

普通话的声调

一、

声调是指通过语音的相对音高变化来区别话语意义的一种语言表现形式,普通话有四个声调,这是汉藏语系的一种特殊的语音特征。

普通话的调类

二、

在古汉语的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的基础上,普通话保留了四分法的传统,结合阴阳理念将其归并为四类基本声调,即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

普通话的调值

三、

调值是指语言的相对音高标度。为了更好地认识语音的高低升降变化规律,把音高变化描述得更加形象、易感知,人们通常采用赵元任先生创制的五度标记法来标示调值。普通话四声调值五度标记如图5-1所示。

普通话的调值

三、

普通话的调号

四、

第二节

普通话声调的发音

阴平调的发音

一、

阴平调又称高平调,声音高而平,俗称一声,用五度标记法来表示,就是从5度到5度,写作55。发阴平调的音时,声带绷到最紧,始终无明显升降变化,保持音高。其五度标记法如图5-2所示。

阳平调的发音

二、

阳平调又称高升调,俗称二声。起音比阴平稍低,然后升到高,用五度标记法表示,就是从3度到5度,写作35。声带从不松不紧开始,逐步绷紧,直到最紧,声音从不低不高到最高。其五度标记法如图5-3所示。

上声调的发音

三、

上声调又称降升调,俗称三声,起音半低,先降后升,由半低下降、稍拖长再快速升高,用五度标记法表示,是从2度降到1度再升到4度,写作214。发上声调的音时声带从略微紧张开始,再立刻松弛下来,稍稍延长,然后迅速绷紧,但没有绷到最紧。其五度标记法如图5-4所示。

去声调的发音

四、

去声调又称全降调,俗称四声,起音高,接着往下滑,由最高点降到最低点。其用五度标记法表示,从5度降到1度,写作51。发去声调的音时,声带从紧开始到完全松弛为止,声音从高到低,音长是四个声调中最短的。其五度标记法如图5-5所示。

第三节

普通话声调的变调

上声的变调

一、

1.

单念时念原调

2.

用在词末和句末时念原调

3.

句中的逻辑停顿念原调

(一)上声念原调的一般规律

上声的变调

一、

(1)

上声+阴平→211+阴平。

(2)

上声+阳平→211+阳平。

(3)

上声+去声→211+去声。

(4)

上声+轻声→211+轻声。

(二)上声变调的基本规律

上声的变调

一、

(5)上声+上声→34+上声。上声和上声相连时,前一个上声音节的调值由降升调214变为与阳平调值相当的高升调,调值约为34。

(6)上声+上声+上声。三个上声音节相连时,如果后面没有其他音节,末尾的上声音节不变调,前两个音节往往要发生变调。具体情况如表5-2所示。

上声的变调

一、

上声的变调

一、

(7)多个上声音节相连的变调。多个上声音节相连,根据其意义,按照内部组合的结构层次划分成两个音节或三个音节一组,然后按两个上声或三个上声音节相连的变调规律进行变调,然后再把分组处相连的音节按双音节的上声变调规律变调,如表5-3所示。

上声的变调

一、

去声的变调

二、

1.去声念原调的一般规律

去声在非去声前不变调,如“特征(tèzhēnɡ)”“混合(hùnhé)”“系统(xìtǒnɡ)”等。

2.去声变调的基本规律

去声的变调只限于两个去声音节连在一起时,前一个去声发生音变,即去声前的去声发生变调,调值由51变为53。

“一”“不”的变调

三、

(1)“一”+去声“一”变为阳平(35),即(35+51)。

(2)“一”+非去声“一”的声调变为去声(51)。

(3)“一”夹在重叠词中间或位于动词、量词、形容词中间时,一般读轻声。

1.“一”的变调

“一”“不”的变调

三、

“一”的变调规律如表5-4所示。

“一”“不”的变调

三、

2.“不”的音变

(1)“不”+去声。“不”的声调变为阳平(35),即(35+51)。

(2)“不”嵌在动补结构的词语中间或重叠词中间时读轻声。

“不”的变调规律如表5-5所示。

谢谢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