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法律法规试题及答案.docx
文件大小:31.54 KB
总页数:2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9.64千字
文档摘要

中小学班主任基本功大赛法律法规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年义务教育制度。

A.九

B.十

C.十一

D.十二

答案:A。《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条规定,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制度。

2.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日内,作出处理。

A.15

B.30

C.60

D.90

答案:B。《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三十九条规定,教师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侵犯其合法权益的,或者对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作出的处理不服的,可以向教育行政部门提出申诉,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3.学校应当把()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A.智育

B.体育

C.德育

D.美育

答案: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学校应当把德育放在首位,寓德育于教育教学之中,开展与学生年龄相适应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配合的思想道德教育体系,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4.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A.十二

B.十四

C.十六

D.十八

答案:C。《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十九条规定,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让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脱离监护单独居住。

5.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予以保障。

A.家庭

B.学校

C.人民政府

D.社区

答案: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二十一条规定,对未完成义务教育的未成年犯和被采取强制性教育措施的未成年人应当进行义务教育,所需经费由人民政府予以保障。

6.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A.个人意愿

B.人格尊严

C.人身自由

D.兴趣爱好

答案:B。《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7.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的规定,下列不属于取得教师资格所需条件的是()。

A.国籍

B.品德

C.学历

D.民族

答案:D。《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十条规定,中国公民凡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具备本法规定的学历或者经国家教师资格考试合格,有教育教学能力,经认定合格的,可以取得教师资格。不包含民族条件。

8.凡年满()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周岁。

A.五;六

B.六;七

C.七;八

D.八;九

答案:B。《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第十一条规定,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送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条件不具备的地区的儿童,可以推迟到七周岁。

9.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教师申诉的()内,作出处理。

A.10日

B.15日

C.30日

D.60日

答案:C。同第2题依据,教育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申诉的三十日内,作出处理。

10.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A.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

B.简陋的

C.临时修建的

D.不符合环保要求的

答案:A。《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五条规定,学校、幼儿园应当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对未成年人进行安全教育,完善安保设施、配备安保人员,保障未成年人在校、在园期间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学校、幼儿园不得在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设施、场所中进行教育教学活动。

11.教师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应当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日内提起行政复议申请,法律、法规规定超过此时限的除外。

A.15

B.30

C.60

D.90

答案:C。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九条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十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但是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六十日的除外。

12.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应当根据()依法确定。

A.相关当事人的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B.相关当事人的经济条件与责任的承担能力

C.相关当事人的过错性质、程度和悔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