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内部控制培训演讲人:日期:
06监督评价与优化目录01内部控制基础理论02制度体系构建03业务流程管理04风险防范机制05信息化支撑体系
01内部控制基础理论
医院内部控制定义医院内部控制范畴医院内部控制是指医院为了实现管理目标,通过制定并实施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对医院财务、医疗、护理、教学、科研等各个业务活动进行全面监督、控制和管理的过程。医院内部控制涵盖财务控制、业务控制、质量控制、风险控制等多个方面,涉及到医院各个层级、各个部门和各个业务环节。医院内部控制定义与范畴
内控目标与核心原则医院内部控制应遵循全面性、重要性、制衡性、适应性、成本效益等原则。其中全面性要求内部控制应涵盖医院所有业务和事项;重要性要求内部控制应重点关注重要业务事项和高风险领域;制衡性要求内部控制应在治理结构、机构设置、权责分配、业务流程等方面形成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机制;适应性要求内部控制应随医院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和完善;成本效益要求内部控制应权衡实施成本与预期效益,以适当的成本实现有效控制。核心原则医院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医院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完整、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和效果,促进医院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内控目标
医疗行业特殊要求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医疗行业具有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高收益等特点,医疗活动关系到人们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因此医院内部控制尤为重要。医疗行业法规要求医疗行业风险管理医疗行业受到国家法律法规的严格监管,医院必须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医师法》、《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等,加强内部控制,规范医疗行为。医疗行业面临着多种风险,如医疗风险、财务风险、安全风险等,医院应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加强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提高医院应对风险的能力。123
02制度体系构建
包括内部控制基本制度、管理要求、决策程序等。顶层制度设计涵盖各个业务模块的内部控制流程、指引、规范等。中层制度支撑细化到具体岗位的操作手册、流程图、风险点等。基层制度落实分级管理制度框架
部门协同责任分工明确各部门职责清晰界定内部控制管理部门、业务部门、监督部门等职责。01建立多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强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02问责与考核明确责任追究和考核机制,确保各部门认真履行职责。03协同工作机制
动态更新保障机制执行情况评估根据法律法规、业务变化等,及时修订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持续改进与优化制度更新机制定期对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鼓励员工提出内部控制改进建议,持续优化内部控制体系。
03业务流程管理
采购流程临床诊疗流程医疗设备管理流程患者费用结算流程供应商选择、采购订单、验货入库、财务结算等环节。费用明细、结算方式、退款处理、患者查询等。患者挂号、医生诊断、开具处方、药房配药、治疗与护理等。设备采购、验收、使用、维护、报废等。关键业务流程图解
药品耗材管控环节严格供应商准入,确保药品质量。药品耗材采购对药品耗材进行数量、质量、规格等验收。药品耗材验收制定存储规范,保证药品耗材安全、有效。药品耗材存储实行领用审批制度,监控药品耗材流向。药品耗材领用
财务收支闭环设计收入管理制定严格的收入确认流程,确保资金及时入账。01支出管理对支出进行分类审批,控制费用支出。02内部审计定期对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确保财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03资金监控建立资金监控机制,预防资金流失和挪用。04
04风险防范机制
关注医疗流程中可能存在的漏洞和缺陷,如患者接待、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关注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和素质,包括医疗技能、沟通能力、责任心等方面。关注医疗设备、器械、药品等技术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以及新技术应用的风险。关注医疗环境对患者安全和医疗质量的影响,如医院设施、卫生状况、安全设施等。医疗风险识别维度流程风险人员风险技术风险环境风险
量化评估将风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进行量化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优先级。矩阵评估建立风险矩阵,综合考虑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和影响程度,确定风险等级和应对措施。概率评估基于历史数据和统计分析,预测风险事件发生的概率,并据此制定风险预防措施。实时评估对医疗过程中的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和评估,及时调整风险应对措施和方案。风险评估模型应用
应急响应预案制定制定预案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预案,明确应急处理流程、责任人和应对措施。演练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和培训,提高医护人员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协作水平。预案更新根据风险变化和实际情况,及时更新和调整应急响应预案,确保其有效性和实用性。跨部门协作加强与其他部门(如后勤、设备、保卫等)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应对医疗风险。
05信息化支撑体系
HIS系统权限管理HIS系统权限管理权限分配权限监控权限审批权限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