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衰竭医学科普
汇报人:文小库
2025-05-17
目录
CONTENTS
01
疾病概述
02
主要病因
03
临床表现
04
诊断方法
05
治疗策略
06
预防与管理
01
疾病概述
肝功能衰竭是指各种因素导致肝脏功能严重受损,出现以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
肝细胞严重损伤,导致肝脏的解毒、合成、代谢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
包括病毒感染、药物或毒物、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多种因素。
肝功能衰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需要及时治疗。
基本定义与发病机制
定义
发病机制
病因
发病率与死亡率
肝功能核心功能解析
代谢功能
分泌与排泄功能
解毒功能
免疫功能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参与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物质的代谢过程。
肝脏能够将体内的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或低毒物质,并通过尿液或胆汁排出体外。
肝脏能够分泌胆汁,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同时也是一些重要物质的排泄通道。
肝脏是人体重要的免疫器官,能够识别和清除体内的病原体和异常细胞。
急性肝功能衰竭
发病急骤,病情严重,常出现黄疸、肝性脑病等并发症,病死率较高。
慢性肝功能衰竭
病程较长,病情逐渐加重,常出现腹水、肝性脑病等症状,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亚急性肝功能衰竭
介于急性和慢性之间,病情发展较缓慢,但同样具有严重的危害性。
分型意义
不同的分型有助于医生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急性与慢性衰竭分型
02
主要病因
病毒性肝炎诱发因素
01
肝炎病毒
包括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肝炎病毒等,这些病毒会直接引起肝脏损伤,导致肝功能衰竭。
02
病毒复制与免疫反应
病毒在肝脏内复制,同时引发机体免疫反应,导致肝细胞损伤和死亡。
药物/毒素性肝损伤
许多药物在肝脏代谢和排泄,某些药物或其代谢产物会对肝脏造成直接或间接的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
长期接触或摄入有毒物质,如化学毒物、重金属等,也会对肝脏造成严重损害。
毒素性肝损伤
代谢性疾病关联
由于脂肪在肝脏内过度沉积而引起的病变,长期脂肪肝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
脂肪肝
这是一种遗传性疾病,由于铜代谢异常导致肝脏和其他器官受损。
肝豆状核变性
01
02
03
临床表现
黄疸
肝功能衰竭时,肝脏无法正常处理胆红素,导致黄疸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等组织黄染,尿液颜色变深。
乏力
患者感到无力,容易疲劳,可能是肝脏受损导致能量代谢障碍。乏力程度与肝功能衰竭程度密切相关。
早期预警症状(黄疸、乏力)
进展期体征(腹水、脑病)
01
腹水
肝功能衰竭导致门静脉高压,腹腔内脏器血管扩张,液体渗出形成腹水。腹水出现通常提示肝功能严重受损。
02
脑病
肝功能衰竭时,血氨升高,可能诱发肝性脑病。脑病表现为意识障碍、行为异常、昏迷等,是肝功能衰竭的重要体征。
肝性脑病
肝肾综合征
终末期患者可能出现肝性脑病,表现为深度昏迷、抽搐等,是死亡的常见原因。
终末期患者可能出现肝肾综合征,表现为少尿、无尿等肾功能衰竭症状。
终末期多器官衰竭
肝肺综合征
终末期患者还可能出现肝肺综合征,表现为低氧血症、呼吸困难等,是由于肺内血管扩张和氧合功能障碍所致。
凝血功能障碍
终末期患者可能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出血倾向、皮肤瘀斑等,是由于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减少所致。
04
诊断方法
实验室指标(胆红素、凝血功能)
胆红素
肝功能衰竭时,胆红素无法正常代谢和排泄,导致血中胆红素浓度升高,出现黄疸等症状。
01
凝血功能
肝脏是合成凝血因子的重要器官,肝功能衰竭时凝血因子合成减少,导致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出血倾向。
02
影像学检查(超声、CT)
可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回声等情况,有助于发现肝脏病变、腹水等并发症。
超声检查
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肝脏的形态、密度和结构,有助于诊断肝脏病变的程度和类型。
CT检查
肝活检适应症
01
肝活检
是确诊肝功能衰竭的可靠方法,可了解肝脏病变的程度、类型和病因,对治疗和预后有重要指导意义。
02
适应症包括
原因不明的肝功能异常、怀疑有肝硬化的患者、原因不明的肝肿大等。
05
治疗策略
病因治疗
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如抗病毒药物、戒酒、停用肝毒性药物等。
对症治疗
针对肝功能衰竭引起的各种症状进行治疗,如黄疸、腹水、肝性脑病等。
营养支持
通过鼻胃管、静脉等途径给予患者足够的营养支持,维持身体代谢需要。
防治并发症
积极预防和治疗各种并发症,如感染、肝肾综合征等。
内科支持治疗原则
人工肝替代技术
血浆置换
肝细胞生长因子治疗
血液灌流
人工肝支持系统
通过血浆置换去除患者体内的有害物质,减轻肝脏负担,促进肝细胞再生。
通过血液灌流技术,将患者血液中的有害物质吸附到灌流器上,达到净化血液的目的。
给予患者肝细胞生长因子,促进肝细胞再生和修复,提高肝功能。
将多种人工肝技术组合在一起,建立一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