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及免疫学检测.ppt
文件大小:2.34 MB
总页数:38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4.12千字
文档摘要

一、凝集反应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抗原与相应抗体结合反应出现的可见性现象。颗粒抗原如完整的细菌、红细胞等与相应抗体相混合,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凝集。凝集反应中抗原称为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第23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沉淀反应当抗原是可溶性分子时,与抗体结合则形成沉淀。1、絮状沉淀反应一系列试管中加入等量的抗体和递增量的抗原,在中性条件下37度保温1-2h,便可见到絮状的蛋白质沉淀。可用于寻找抗原抗体反应的合适比例,检测抗原抗体的分子比。2、环状沉淀反应在试管中加入抗体后,小心加入相应抗原,使抗原抗体步混合,37度保温10-20min,在二者界面上出现环状沉淀。不能用于定量测定。第24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3、双向扩散:又称琼脂扩散,是利用琼脂凝胶作介质的一种沉淀反应。琼脂是多孔的网状结构,可使大分子物质通过,分子的扩散作用使分别两处的抗原抗体相遇,比例合适时形成沉淀。可观测到沉淀弧。沉淀弧的特征与位置取决于抗原分子的大小、结构、扩散系数和浓度等。当抗原、抗体存在多种体系时,会出现多条沉淀弧。第25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双向扩散法的操作:生理盐水配制1%-5%的琼脂,取4mL倒在显微镜用的载玻片上,凝固后打孔,中心孔滴入抗原,外周孔滴入抗体用于测定抗体效价,中心孔滴入抗体,外周孔滴入抗原,用于检测抗原的存在和定性抗原。第26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抗原抗体为单一体系时,抗原浓度不同,沉淀弧的特征不同:抗原抗体为多体系时,出现的沉淀弧有多条,彼此互不干扰。第27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关于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及免疫学检测第1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体液免疫的基础是抗原和抗体分子的结合,这种结合可以是游离形式的,也可以结合在细胞表面。通过抗原抗体的结合继发出各种生理效应,如:溶细胞效应、促吞噬作用、凝集作用、沉淀作用、调节作用等,形成一整套机体体液免疫功能。抗原决定簇与抗体结合部位的结合,要求分子结构有互补性,也因此具有高度的特异性。第2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一节抗原与抗体反应的特点一、特异性抗原与抗体相互结合只局限于一些大分子表面的特定部位,即抗原决定簇和抗体结合位点之间,且以亲和力的作用方式结合在一起。抗原抗体的结合并没有共价键形成,而是由这些特定部位之间的短程分子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这些吸引力只有在极短的距离内才有效。因此抗原决定簇与抗体结合位点在空间上必须处于紧密接触状态,才能产生足够的结合力。这种分子间的互补结构决定了抗原抗体结合的专一性。第3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抗原抗体分子间的作用力,即亲和力包括以下几种:1、盐键(离子键)2、范德华力3、疏水作用4、氢键第4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二、抗原与抗体结合的可逆性抗原抗体的结合反应是一个可逆的反应Ab+AgAb:Ag由于抗原抗体结合的可逆性,可利用亲和层析法分离纯化抗原或抗体;利用待测抗原和标准抗原与抗体的竞争结合,进行抗原或抗体的定量测定,如放免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法等第5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三、抗原与抗体反应中量的关系当抗体与抗原结合时,如果是颗粒抗原,则出现凝集现象;如果是可溶性抗原,则产生沉淀作用。这些可见现象的出现是以抗原与抗体反应特异性和亲和力为基础的,同时也是抗原抗体反应的继发过程。当抗原与同型抗体相遇时,在合适条件下,不论彼此量的多少,都立即发生特异性的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这一过程通常只需要几秒的时间便可完成,称为反应的一级阶段。第6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在一级阶段之后,继发出现抗原与抗体间进一步交联而形成网络状凝集物,进而出现可见的凝集和沉淀,称为反应的二级阶段。这一阶段是抗原抗体网格生长的阶段,速率要慢的多,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温度、离子强度等外界条件,但更重要的是需要合适的抗原抗体分子比例。只有当二者的结合价彼此饱和时,才能连接成一个大网格样凝集物,出现凝集或沉淀。第7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第8页,共38页,星期日,2025年,2月5日抗原抗体凝集(沉淀)反应形成的特点:1、抗原结合价必须在2价以上;2、抗体结合价也必须是2价或2价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