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针灸推拿医案记录
患者姓名:林XX,性别:女,年龄:55岁,就诊日期:20XX年X月X日。
一、患者主诉
反复腰部疼痛伴双下肢麻木、无力5年,加重1个月。
二、现病史
患者于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部疼痛,疼痛性质为酸痛,劳累后加重,休息后缓解。起初未予重视,未进行系统治疗。此后腰部疼痛症状反复发作,逐渐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感,以右侧为甚,行走一段距离后需停下休息片刻才能继续行走。近1个月来,因劳累过度,腰部疼痛及双下肢麻木、无力症状明显加重,行走困难,严重影响日常生活。患者自发病以来,精神尚可,睡眠欠佳,食欲一般,大小便正常。
三、既往史
有高血压病史8年,血压最高达160/100mmHg,一直规律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控制血压,血压控制尚可。否认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慢性疾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
四、个人史
患者从事会计工作,长期久坐,缺乏运动。不吸烟,偶尔饮酒。
五、家族史
家族中无类似疾病患者。
六、体格检查
1.一般情况:体温36.5℃,脉搏78次/分,呼吸18次/分,血压135/85mmHg。神志清楚,精神一般,营养中等,自动体位,查体合作。
2.脊柱检查:腰椎生理曲度变直,L3-L5棘突及棘突旁压痛明显,叩击痛阳性,向双下肢放射。腰椎活动受限,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均有不同程度受限。
3.双下肢检查:双下肢肌肉轻度萎缩,以右侧为甚。双下肢皮肤感觉减退,以小腿外侧及足部明显。双侧膝腱反射、跟腱反射减弱,双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左侧40°,右侧35°),加强试验阳性。双侧巴氏征阴性。
七、辅助检查
1.腰椎X线片:腰椎生理曲度变直,L3-L5椎体边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
2.腰椎CT:L4-5、L5-S1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及双侧神经根。
八、中医诊断
1.病名:腰痛
2.证型:肝肾亏虚,气滞血瘀
九、西医诊断
1.腰椎间盘突出症
2.高血压病2级,中危组
十、辩证分析
患者年过半百,肝肾渐亏。肝肾不足,筋骨失养,加之长期久坐,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不通则痛,故见腰部疼痛。瘀血阻滞经络,气血不能濡养下肢,故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久病及肾,肾主骨生髓,肝肾亏虚则筋骨痿软,肌肉萎缩。舌质暗,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均为肝肾亏虚、气滞血瘀之象。
十一、治疗方案
(一)针灸治疗
1.选穴原则:以局部选穴与循经选穴相结合,兼顾调理肝肾、活血化瘀。
2.具体穴位
-腰部穴位:肾俞、大肠俞、腰阳关、命门、腰夹脊。
-下肢穴位:环跳、委中、阳陵泉、承山、昆仑、悬钟。
-辨证配穴:肝肾亏虚明显者加肝俞、太溪;气滞血瘀明显者加膈俞、血海。
3.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穴位皮肤。选用0.30mm×40mm毫针,快速进针,得气后采用提插捻转补泻手法。肾俞、肝俞、太溪用补法,以补益肝肾;膈俞、血海用泻法,以活血化瘀;其余穴位平补平泻。
-留针30分钟,期间每隔10分钟行针1次。
-起针后,在腰部及臀部穴位处加拔火罐10-15分钟,以增强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的作用。
(二)推拿治疗
1.放松手法
-揉法:患者俯卧位,医者用揉法在患者腰部及臀部肌肉上进行操作,以放松肌肉,缓解疼痛。重点揉按竖脊肌、臀大肌等,操作时间约5分钟。
-滚法:用滚法在腰部及下肢后侧进行操作,从腰部一直滚至足跟,往返3-5遍,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气血运行。操作时间约8分钟。
-按法:按揉肾俞、大肠俞、腰阳关、环跳、委中等穴位,每穴按压1-2分钟,以酸胀为度,起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的作用。
2.整复手法
-腰椎斜扳法:患者侧卧位,患侧在上,医者站于患者背后,一手扶住患者肩部,另一手抵住患者臀部,双手同时用力,做相反方向的扳动,听到“咔嗒”一声响,提示手法成功。注意扳动时要稳而准,力度适中,不可粗暴用力。
-后伸扳法:患者俯卧位,医者一手托住患者双侧大腿,另一手按压在患者腰部,将患者下肢向上抬起,同时按压腰部,使腰椎后伸,以调整腰椎关节的位置,减轻椎间盘对神经根的压迫。操作2-3次。
3.结束手法
-擦法:用擦法在患者腰部及臀部肌肉上进行操作,以透热为度,可温通经络、散寒止痛。
-抖法:患者俯卧位,医者双手握住患者双下肢踝关节,进行上下抖动,使患者腰部及下肢产生震动,以放松肌肉,调整关节。操作时间约2分钟。
(三)中药内服
1.方剂组成:独活寄生汤合身痛逐瘀汤加减。
独活15g、桑寄生30g、杜仲15g、牛膝15g、细辛3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