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秋季传染病防控指南
汇报人:文小库
2025-05-02
目
录
CATALOGUE
02
主要传染病类型
01
秋季传染病概述
03
预防基础措施
04
校园防控管理
05
应急处置流程
06
家校协同防护
秋季传染病概述
01
常见疾病类型及特点
常见疾病类型及特点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腮腺炎
手足口病
诺如病毒感染
由流感病毒引起,具有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的特点,症状包括发热、头痛、咳嗽、全身乏力等。
由肠道病毒引起,以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常伴随发热、咳嗽等症状。
由腮腺炎病毒引起,以腮腺肿大、疼痛为主要症状,可能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不适。
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如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常伴随发热和肌肉酸痛。
秋季是呼吸道传染病和消化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尤其是气温变化大、空气干燥时更易流行。
高发季节
高发季节与传播途径
呼吸道传染病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消化道传染病则通过食物、水或接触传播,如食用被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接触患者的排泄物等。
传播途径
儿童易感原因分析
免疫力较低
儿童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抵抗力较弱,容易感染病毒和细菌。
02
04
03
01
环境因素
秋季气温变化大,空气干燥,儿童易受凉、感冒,导致免疫力下降,从而增加感染风险。
卫生习惯不良
儿童卫生意识较差,难以保持手卫生和饮食卫生,容易接触并传播病毒。
集体生活
儿童在幼儿园、学校等集体环境中生活,接触密切,一旦有病例出现,容易造成传播和流行。
主要传染病类型
02
流行性感冒(流感)
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咳嗽、喉咙痛、流鼻涕等。
症状
传播途径
预防措施
治疗方法
流感病毒主要通过飞沫传播,如咳嗽、打喷嚏等。
接种流感疫苗、勤洗手、戴口罩、保持室内通风、避免接触流感患者。
卧床休息、多饮水、吃退烧药、抗病毒药物等,严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手足口病与疱疹性咽峡炎
症状
预防措施
传播途径
治疗方法
手足口病表现为手心、脚心、口腔黏膜、臀部等部位出现疱疹;疱疹性咽峡炎则表现为咽部出现疱疹、疼痛、发热等。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接触患者的粪便、疱疹液等可感染。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加强通风。
对症处理,如口腔疱疹可使用口腔炎喷雾剂、发烧时吃退烧药等,同时保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症状
腹泻、呕吐、发热、腹痛等,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接触患者的粪便、呕吐物等可感染。
预防措施
加强食品卫生管理、勤洗手、避免接触患者及患者使用过的物品、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治疗方法
口服补液盐预防脱水、调整饮食、吃止泻药等,严重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预防基础措施
03
个人卫生习惯培养
洗手
教会学生正确的洗手方法,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要及时洗手。
01
戴口罩
在公共场所或疫情高发期,佩戴口罩以减少飞沫传播。
02
咳嗽礼仪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挡,避免直接用手捂住口鼻。
03
个人用品
不与他人共用毛巾、餐具等个人用品,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04
校园环境消毒规范
每日对教室进行湿式清扫,定期使用消毒液拖地、擦拭桌椅等。
教室消毒
通风换气
餐具消毒
垃圾处理
保持教室空气流通,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3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学生餐具应定期煮沸或使用紫外线消毒,确保卫生安全。
及时清理垃圾,避免垃圾堆积,减少细菌滋生。
疫苗接种与健康筛查
疫苗接种
按计划免疫程序接种相关疫苗,提高学生免疫力。
01
健康筛查
定期开展健康检查,及时发现并隔离传染病患者。
02
晨检制度
建立晨检制度,观察学生身体状况,如有异常及时报告并处理。
03
健康教育
加强传染病防控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学生自我防护意识。
04
校园防控管理
04
体温监测
每日进行入校前的体温监测,以及午后的体温复查,及时发现体温异常的学生。
病症询问
询问学生是否有发热、咳嗽、皮疹、腹泻等症状,以及是否接触过类似症状的学生。
缺勤登记
对缺勤学生进行登记并追踪原因,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
严格管理
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确保不漏检、不误检,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晨午检制度执行要点
病例隔离与上报流程
病例发现
一旦发现学生出现传染病症状,立即将其隔离,并通知家长接回。
01
隔离措施
设置专门的隔离室,对患病学生进行隔离,避免其与其他学生接触。
02
病情追踪
对患病学生的病情进行追踪,了解其治疗情况和康复进展。
03
上报流程
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时间,及时将疫情上报给相关部门和领导。
04
根据当前季节和传染病流行情况,确定健康教育的主题和内容。
采用讲座、宣传栏、班会等多种形式进行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防控意识和技能。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特点,设计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