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重症医学科模拟试题与答案.docx
文件大小:33.1 K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8.94千字
文档摘要

重症医学科模拟试题与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分)

1.以下哪种情况不属于ICU的收治对象?

A.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

B.脑出血昏迷伴呼吸衰竭

C.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

D.严重多发伤

答案:C。解析:ICU主要收治急危重症患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病情相对平稳,不需要在ICU进行监护和治疗,而A、B、D选项均为急危重症情况,属于ICU收治范围。

2.反映左心室前负荷的指标是:

A.中心静脉压

B.肺毛细血管楔压

C.平均动脉压

D.肺动脉压

答案:B。解析:肺毛细血管楔压可间接反映左心房压力,是反映左心室前负荷的重要指标。中心静脉压反映的是右心房和右心室的前负荷;平均动脉压主要反映动脉血压情况;肺动脉压主要与肺循环压力有关。

3.引起ARDS最常见的原因为:

A.严重感染

B.误吸

C.肺挫伤

D.吸入有毒气体

答案:A。解析:严重感染是引起ARDS最常见的原因,约占一半以上。误吸、肺挫伤、吸入有毒气体等也可导致ARDS,但相对严重感染来说,发生率较低。

4.患者,男性,50岁,因“急性胰腺炎”入院,目前出现少尿,血肌酐升高,考虑急性肾损伤。其最常见的类型是:

A.肾前性急性肾损伤

B.肾性急性肾损伤

C.肾后性急性肾损伤

D.以上都不是

答案:A。解析:急性胰腺炎时,由于大量液体渗出到腹腔等组织间隙,导致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脏灌注不足,容易引起肾前性急性肾损伤。肾性急性肾损伤多由肾实质病变引起;肾后性急性肾损伤主要因尿路梗阻所致。

5.以下哪项不是休克早期的临床表现?

A.精神紧张、烦躁不安

B.面色苍白、四肢厥冷

C.血压明显下降

D.尿量减少

答案:C。解析:休克早期,机体通过一系列代偿机制维持血压,血压可正常或略下降,而不是明显下降。精神紧张、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尿量减少等都是休克早期常见的临床表现。

6.心电监护时发现患者出现室性心动过速,首选的治疗药物是:

A.利多卡因

B.胺碘酮

C.普罗帕酮

D.维拉帕米

答案:A。解析:利多卡因是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首选药物,尤其适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等引起的室性心律失常。胺碘酮也可用于治疗室性心动过速,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普罗帕酮主要用于室上性心律失常;维拉帕米主要用于室上性心动过速。

7.患者,女性,60岁,因“脑梗死”昏迷入院,为防止肺部感染,以下护理措施错误的是:

A.定时翻身、拍背

B.保持呼吸道通畅

C.尽早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D.加强口腔护理

答案:C。解析: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能会导致细菌耐药等问题,不建议常规使用抗生素预防肺部感染。定时翻身、拍背可促进痰液排出,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口腔护理可减少口腔细菌滋生,这些都是预防肺部感染的重要措施。

8.以下哪种情况需要紧急进行电除颤?

A.心房颤动

B.室上性心动过速

C.心室颤动

D.窦性心动过速

答案:C。解析:心室颤动是最严重的心律失常,可导致心脏骤停,需要立即进行电除颤以恢复正常心律。心房颤动、室上性心动过速、窦性心动过速一般不需要紧急电除颤,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药物等治疗方法。

9.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为防止血栓形成,以下措施正确的是:

A.定期用肝素盐水封管

B.尽量减少输液量

C.尽量缩短置管时间

D.以上都是

答案:D。解析:定期用肝素盐水封管可防止血液在导管内凝固形成血栓;尽量减少输液量可降低血液黏稠度,减少血栓形成的风险;尽量缩短置管时间可减少导管对血管壁的刺激和血栓形成的机会。

10.患者,男性,70岁,因“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入院,血气分析示:pH7.25,PaCO?80mmHg,PaO?50mmHg。该患者的酸碱失衡类型为:

A.呼吸性酸中毒

B.呼吸性碱中毒

C.代谢性酸中毒

D.代谢性碱中毒

答案:A。解析:患者PaCO?升高,pH降低,符合呼吸性酸中毒的特点。呼吸性碱中毒表现为PaCO?降低,pH升高;代谢性酸中毒主要与体内酸性物质增多或碱性物质丢失有关,常伴有HCO??降低;代谢性碱中毒则与体内碱性物质增多或酸性物质丢失有关,常伴有HCO??升高。

11.以下哪项不是机械通气的并发症?

A.气压伤

B.肺部感染

C.氧中毒

D.低血压

答案:D。解析:机械通气可能会导致气压伤,如气胸等;长期机械通气增加肺部感染的风险;吸入高浓度氧气时间过长可导致氧中毒。低血压一般不是机械通气直接导致的并发症,可能与其他因素如血容量不足、血管扩张等有关。

12.患者,女性,45岁,因“有机磷农药中毒”入院,以下哪种解毒药物是特效解毒剂?

A.阿托品

B.解磷定

C.纳洛酮

D.亚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