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试验培训
汇报人:文小库
2025-05-14
目录
CATALOGUE
01
试验基础理论
02
试验设备解析
03
试验操作流程
04
数据记录与分析
05
安全与风险管控
06
典型应用案例
试验基础理论
01
PART
振动基本概念与分类
物体在其平衡位置附近进行往复运动。
根据振动性质分为简谐振动、阻尼振动和受迫振动;根据振动方向分为横向振动、纵向振动和扭转振动。
频率、振幅、相位和加速度等。
振动定义
振动分类
振动参数
试验目的与行业标准
试验目的
评估产品在实际使用中的耐振性能,发现产品在设计、制造和装配过程中的缺陷。
01
行业标准
参照国家或行业标准,如ISO、ASTM、DIN等,制定试验方法和评价指标。
02
试验重要性
振动试验是产品质量保证的重要环节,对于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具有重要意义。
03
振动原理
相位
加速度
振幅
频率
振动原理与参数定义
基于物理学中的振动理论,通过激励源产生振动信号,并传递到试件上,使其产生响应。
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用赫兹(Hz)表示。
振动位移的最大值,表示振动的强度。
描述振动波形与参考波形之间的时间关系。
描述振动速度变化的快慢,是振动强度的另一种表示方法。
试验设备解析
02
PART
振动台类型与功能
利用电磁原理产生振动,适用于小型电子、机电产品的耐振性测试。
电磁式振动台
通过机械结构产生振动,适用于大型或重型产品的耐振性测试。
机械式振动台
利用液压系统产生振动,具有大振幅、低频率的特点,适用于特殊测试需求。
液压式振动台
传感器与数据采集系统
加速度传感器、位移传感器等,用于采集振动过程中的物理量。
将传感器采集的信号进行放大、滤波、转换等处理,以便记录和分析。
用于数据分析、频谱分析、波形生成等,提高测试精度和效率。
传感器类型
数据采集系统
数据处理软件
控制系统操作要点
设定振动参数
根据测试需求,设定振动频率、振幅、持续时间等参数。
01
选择振动波形
如正弦波、三角波、方波等,以模拟实际工作环境中的振动情况。
02
实时监控与调整
在测试过程中,需实时监控振动情况,并根据测试结果调整振动参数,以确保测试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03
试验操作流程
03
PART
试样安装与固定规范
安装位置
试样应安装在振动台的中心位置,确保振动均匀传递,同时避免与振动台产生共振。
03
采用刚性固定方式,确保试样在振动过程中不发生移动或变形,同时避免过紧导致试样变形或损坏。
02
固定方法
安装方式
根据试样的特点和试验要求,选择合适的安装方式,如水平安装、垂直安装或倾斜安装等。
01
试验参数设置步骤
频率设置
根据试样的固有频率和试验要求,设置合理的振动频率范围,避免过高或过低导致试验失真。
02
04
03
01
持续时间
根据试验标准和试样特点,设置合理的振动持续时间,确保试验结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振幅设置
根据试验要求,设置合适的振幅值,确保试样在振动过程中能够充分响应。
波形选择
根据试验要求,选择合适的波形进行振动试验,如正弦波、随机波等。
试验启动与监控方法
确认试样安装牢固、参数设置正确、监控设备连接正常后,方可启动试验。
启动前检查
在试验过程中,应实时监控振动波形、振幅、频率等参数,确保试验按照预设条件进行。
一旦发现试样出现异常情况,如松动、变形或损坏等,应立即停止试验,并进行相应的处理和分析。
记录试验过程中的关键数据和现象,并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为后续的改进和优化提供依据。
振动监控
异常处理
记录与分析
数据记录与分析
04
PART
通过观察振幅的大小,可以了解振动的强弱和能量大小,判断系统是否存在异常振动。
振动波形解读技巧
振幅分析
通过频谱分析,将复杂的振动信号分解为不同频率成分,找出振动的主要频率成分,判断振动的来源和性质。
频率分析
通过相位分析,可以确定各频率成分的相位关系,进而判断系统是否存在滞后或超前现象。
相位分析
故障特征识别方法
趋势分析
波形对比分析
特征频率识别
通过对振动数据的趋势分析,可以预测系统未来的振动状态,及时发现潜在的故障。
某些故障会导致系统出现特定的特征频率,通过观察振动信号是否包含这些特征频率,可以判断系统是否存在相应的故障。
将正常振动波形与异常振动波形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直观地识别出故障特征。
试验报告生成规范
报告内容
振动试验报告应包括试验目的、试验方法、试验设备、试验数据、分析结果和结论等内容,确保报告的完整性和可读性。
数据处理
图表展示
试验数据应进行合理的处理和分析,包括数据筛选、去噪、平滑等处理,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试验报告应使用图表直观地展示试验数据和分析结果,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分析试验结果。
1
2
3
安全与风险管控
05
PART
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