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汽车机械基础【课程编码】
【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适用专业】汽车类专业
【授课单位】【总学时】36
【编写执笔人】【编写日期】
一、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
1.1课程制定依据
课程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依据汽车修理专
业类行业面向和职业面向,以及确定的人才培养定位、综合素质、行业通用能力,按照知识
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确定课程目标。根据汽车维修工等岗位
需求,对接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初级)、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初级)中涉及汽车机械基础的
基础理论、基本技能和职业操守,确定课程内容。
1.2课程性质与作用
《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是一门汽车类专业基础课程,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与汽车专业紧
密相关的课程,也是汽车维修高技能人才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养养成的第一阶段。课程的
任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汽车机械系统的机械工作原理和方法,使学生能够正确使用汽车
常用维修工具、具对汽车进行维护养护;掌握汽车机构机械传动的特点,能够正确判断、选
用汽车常用机械机构;夯实力学、理论力学、材料力学等工科基本物理学知识,为今后的专
业课程学习打好良好基础;同时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将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精益求精的工
匠精神、吃苦耐劳的劳动精神、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安全生产意识等融入课程内容,培养学生
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养成安全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应用工
具书和学会学习的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既为今后
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和技术改造工作打好基础,也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及学生以后的职业生涯打
下坚实的基础,它在整个专业课程的学习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本课程的后续课程包括:《汽车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汽车底盘诊断与检修》《汽车使
用性能检测》等。
1.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改革了传统的课程体系和内容,贴近工作实际,贯彻先进的教学理念,以服务于
汽车后市场为主线,相关知识为支撑,落实“管用、够用、适用”的教学指导思想,以汽车
维修所需机械知识为切入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总体设计思路是,打破以学科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转变为以汽
车后市场各工作岗位所需知识为中心组织课程内容,并引导学生在学习机械学各部分知识的
过程中,学会将一般机械学知识和汽车机械知识相融合,同时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发展职业
能力。
二、课程目标
2.1知识目标
(1)掌握材料的使用性能及工艺性能。
(2)掌握汽车常用的金属材料和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及应用。
(3)熟悉汽车零件的选材原则。
(4)掌握钢的热处理工艺。
(5)了解静力学的基础知识。
(6)掌握静力学分析的基本方法。
(7)熟悉平面任意力系平衡方程的原理及应用。
(8)掌握构件基本变形的概念和特点。
(9)掌握构件不同变形形式的应力分析方法及分布规律。
(10)掌握平面机构的组成和基本分析方法。
(11)掌握平面四杆机构的类型。
(12)了解平面四杆机构的工作特性。
(13)掌握凸轮机构的组成、特点及分类。
(14)掌握凸轮机构的运动过程和从动件的运动规律。
(15)熟悉凸轮机构的压力角和应用。
(16)掌握棘轮机构的组成、工作原理和分类。
(17)了解棘轮机构的工作特点和应用。
(18)掌握汽车常用机械传动的类型、优缺点及应用。
(19)掌握带传动和链传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0)了解带传动的张紧、安装与维护及链传动的布置方式、张紧和润滑。
(21)掌握齿轮传动的基本参数及工作原理。
(22)熟悉斜齿圆柱齿轮传动和锥齿轮传动的基本知识。
(23)掌握蜗杆传动的基本参数及工作原理。
(24)了解齿轮传动和蜗杆传动的失效形式及润滑。
(25)熟悉齿轮系的功能。
(26)掌握螺纹连接、键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