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雁行理论 _原创文档.pdf
文件大小:448.73 KB
总页数: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7.87千字
文档摘要

一、“雁行模式”理论形成发展,为战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理论依据

“雁行模式”(FlyingGeeseParadigm)理论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Kaname

Akamatsu)在1932年提出来的。主要用来说明日本的工业成长模式。赤松要先生认

为,日本的产业通常经历了进口→当地生产+开拓出口→出口增长四个阶段并呈周期循

环。某一产业随着进口的不断增加,国内生产和出口的形成,其图形就如三只大雁展

翅翱翔。人们常以此表述后进国家工业化、重工业化和高加工度发展过程,并称之为

“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在一国范围内,“雁行产业发展形态”先是在低附加值的消

费品产业中出现,然后才在生产资料产业中出现,继而在整个制造业的结构调整中都

会出现雁形变化格局。见图(1)。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

出了引进→进口替代→出口成长→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从而更加详尽地展示出后

进国家如何通过进口先进国家产品和引进技术,建立自己的工厂进行生产以满足国内

需求,不仅可供出口,而且后来居上取代“领头雁”地位并最终实现经济起飞。见图

(2)。

在引进阶段,随着国外商品进入国内市场,该商品的国内需求也随之增加,同时,

开始进行技术引进和模仿并实施国产化试验。由于进口商品在质量和成本上占绝对优

势,因而该商品的国内市场被进口商品所垄断。在进口替代阶段,随着国内需求的不

断增加,该类商品利用引进技术及设备生产的国产货以更快的速度扩大。并由于生产

规模的扩大和成本的降低而实现国内替代生产,于是进口商品逐步被国产商品所代

替。以后随着商品的国内需求增长速度的趋缓,使国产商品生产的继续扩大必须由出

口的增加来维持,进入了出口成长阶段。在成熟阶段中,国内需求下降,出口由减速

增长逐渐转化为负增长,这又导致国内生产出现同样结果,出口的减速增长和负增

长,是其他更后进国家“追赶”战略的结果。随着这一过程的进一步发展,更后进国

家的廉价进口商品将逐渐占领国内市场,从而导致国产商品生产的加速缩小,这就形

成了最后的逆进口阶段。20世纪50至60年代,日本工业化初期,主要出口丝绸、棉

纱、棉布等消费品,换取工业发达国家(主要是欧、美)的纺织机械等生产资料,以此

装备本国的纺织工业。然后,日本通过对进口纺织机械进行替代性生产,带动日本机

械工业发展;机械工业的发展又依次带动钢铁、机电等产业发展。日本通过对外贸易

获取的外汇进口先进技术并予以消化、吸收和推广,逐渐建立起自主技术基础和研发

体系,各产业顺次起飞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快速腾飞。NIEs、ASEAN在20世纪70至

80年代,采用同样发展模式,也相继实现了起飞。“雁行模式”这一源自日本经济

发展模式的概念,至此已被人们用来描述这一时期东亚经济依次腾飞的壮观景象。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KiyoshiKojima)深入分析了战后日本

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和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不同特点,提出了适合日本国情的

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论”,从而将“雁行模式”理论进一步推向了一个新的

理论高度。小岛清教授认为,对外直接投资应该从本国(投资国)已经处于或即将陷入

比较劣势的产业→可称为边际产业→(这也是对方国家具有显在或潜在比较优势的产业)

依次进行。因此,小岛清的这一理论又可称为边际产业扩张理论。在小岛清看来,对

外直接投资可以分为顺贸易导向型和逆贸易导向型两种。顺贸易导向型对外直接投

资,是指投资国把相对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到被投资国来说是相对比较优势的相应产

业,这可以使被投资国因缺少资本、技术、经营管理技能等而没有显现出来的潜在比

较优势显现出来,从而带来贸易的扩大和经济福利的增强。与此相反,逆贸易导向型

对外直接投资,是指投资国把比较优势的产业投向在投资国看来是比较劣势产业,从

而将导致贸易的缩小和经济福利的损失。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由于符合比较成本与比

较利润率相对应的原则,直接投资的结果是扩大了双方比较成本的差距,为进行具有

更大贸易利益的贸易创造条件。因此,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与贸易是互补的,直接投

资扩大了对外贸易,而美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违反了比较成本与比较利润率相对应原

则,直接投资的结果是使双方的比较成本差异缩小,不利于贸易的扩大,与贸易是替

代关系。

在20世纪70至80年代,日本对亚洲的直接投资一直沿着日本→NIEs→ASEAN

及中国沿海地区垂直梯度展开。将日本已失去了比较优势的产业通过投资和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