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德国鲁尔区煤炭产业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分析 .pdf
文件大小:611.42 KB
总页数:3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2.61千字
文档摘要

德国鲁尔区煤炭产业发展的自然和人文因素分析

引言:鲁尔工业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百年来一直是德国的煤铁工业基地,

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是德国乃至全世界的重要工

业区。本文主要介绍德国鲁

尔区兴起与衰落的自然以及

人文因素。

一、鲁尔区的崛起

(一)、自然因素

鲁尔工业区是德国,也

是世界重要的工业区。它位

于中德高地与北德平原相连的黄土地带,

历来就是东西交通要道,被称为“圣道”

(heiligeStrasse)。并且位于德国西部、莱茵

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的地区。

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铁路交通非常发达,

公路密度更居世界之首。便利的交通条件

为鲁尔区的崛起提供了重要条件之一。

而临近丰富的铁矿资源更为鲁尔区的

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从海外进口瑞典、

俄罗斯的铁矿石到荷兰鹿特丹港再经过莱

茵河源源不断地运到鲁尔区。另外通过陆上交通就近从法国洛林进口的铁矿也供

给着这座工业之城的运作。

鲁尔区位于中德平原,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为2190亿吨,

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鲁尔区的煤

炭煤质好,煤种全,品位高,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

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

发热量高,其中肥煤的发热量高达8600大卡/公斤。值得一提的是有利珀河往南

直至鲁尔河地区煤炭的开采条件堪称一流,尤其是接近鲁尔河地区甚至有露天煤

矿,大大省去了人工开采的麻烦。丰富的煤炭资源和临近铁矿的便利条件以及发

达的交通使得鲁尔区的工业偏向于重工业并且得以发展起来。

工业的发展一直离不开充沛的水源,重工业尤甚。莱茵河由南向北贯穿鲁尔

区,并在区内发展了利珀河和鲁尔河两条支流,为鲁尔区的煤铁工业提供了充足

的水源。

(二)、人文因素

鲁尔区既是生产中心,又是消费中心。以鲁尔区为核心,方圆100公里内,

是德国最大的消费核心,这里集中了5个50万~100万和24个10万~50万人

口的城市。鲁尔区生产的70%以上的煤炭和钢铁在此范围内加工、消费。埃森是

鲁尔区最大的工业中心,人口61.5万(1987年)。位于鲁尔区中部。早在19

世纪就成为鲁尔地区采煤、钢铁生产中心,后成为德国最大垄断集团——克虏伯

军工厂的发迹地。现为鲁尔区最大的机械制造和电气工业中心,轻重工业都发达。

杜伊斯堡人口55万,位于莱茵河与鲁尔河交汇处,是欧洲最大的河港,也是鲁

尔区对外联系的门户。莱茵河西岸,钢铁厂林立,在南北长17公里,东西宽7

公里的沿河狭长地带,集中了13个钢铁厂,拥有3000万吨钢铁生产能力,所以

杜伊斯堡有“钢铁城市”的称号。此外,重型机械、炼油、石化、有色金属冶炼、

造船等工业也很发达。多特蒙德位于鲁尔区东部,多特蒙德—埃姆斯运河的迄点。

人口59万。是鲁尔区发展历史悠久的采煤、钢铁工业中心,随着鲁尔区钢铁工

业的西移,这里发展成多种工业中心,以啤酒酿造、重型机械、化学和电子工业

最重要。此外西欧的发达工业也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除去重大的经济意义,鲁尔区对于德国还有着深刻的政治以及军事意义。它

是德国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兵工厂,战后又成为联邦德国经济恢复和发展的根据

地。所以,伴随着两次世界大战,在德国政府的支持下,德国鲁尔区俨然成为了

世界级的工业重镇。

二、鲁尔区的衰落

鲁尔区的衰落主要是人文因素造成的。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20世纪50年

代以后,随着石油和天然气的广泛使用,煤炭的能源地位逐渐下降,从而直接导

致煤炭的市场需求量的下降,这是造成煤炭工业的衰落的主要原因。由于生产结

构单一,鲁尔区的工业生产以煤炭工业为基础,钢铁工业为主导,高度集中于五

大传统工业部门。在这样的生产结构中,如果某一工业部门生产衰落,将引起全

区生产的衰落。所以煤炭能源地位的下降也带来了鲁尔区的衰落。此外,世界钢

产量大增,竞争激烈以及钢材替代产品的广泛应用造成了世界性的钢铁过剩,鲁

尔区失去了广阔的消费市场。由于煤铁产业给环境带来的破坏也迫使鲁尔区的工

业已在缩水。而给予鲁尔区传统工业致命一击的是新技术革命的冲击。这是传统

工业区衰落的根本原因。

三、园区的重建

20世纪60年代,鲁尔区开始进行调整工业结构与布局,发展第三产业和优

化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综合整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