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方案
一、前言
地质灾害是指地球运动过程中短时间内或者长时间内导致地表或地下破坏或者威胁到人类生命财产的突发性自然灾害。地质灾害的常见类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地震等等。在自然环境的影响下,地质灾害的隐患处处存在,会造成重大损失,给人们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危害。因此,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鉴定工作的开展至关重要。
二、排查工作内容
1.地质灾害隐患排查的基本任务是找出可能造成灾害的地质条件、气象条件、水利工程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问题,确定可能出现灾害的潜在区域,并确定可能受到严重影响的重要区域。
2.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发现影响灾害发生的基本因素,包括地貌、地层、岩性、结构、气候、水文地质等基础信息,同时了解人为活动等因素对地质灾害产生的影响。
3.在地质灾害高发期和天气情况较差的时间段对可能出现地质灾害的区域进行实地考察,对于高程较低、坡度较陡、地面裂缝明显、植被稀疏等地方更应密切关注。
4.通过实地考察和分析,结合地图及遥感图像等手段,制定灾害危险性评价、致灾因素及灾害组合图等形式。
5.根据排查结果进行分析、测算以及模型建立等方面,评估可能遭受灾害的区域的灾害危险性,并提出相应的处置方案供决策层参考。
三、鉴定工作内容
1.鉴定过程是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预警防范的继续,通过对特定地点进行详细的野外调查和资料收集,强化原有排查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严格判断出可能发生的灾害风险大小。
2.鉴定的重点是根据多年的实践和经验,通过针对性的、详尽细致的调查的方法,对排查出的区域进行进一步验证,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类和排序。
3.鉴定的方法包括现场测量、监测、资料分析等手段,通过实地情况和数据分析,判断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规模、分布及危害程度。
4.鉴定结果应包含灾害类型、灾害程度、可能引发的危害以及应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同时,需要明确鉴定的基本原则和鉴定的限度。
四、排查鉴定方法
1.采用现代技术手段,如GNSS定位、航空遥感、卫星遥感等方式,对隐患区域进行多角度、全方位的观测和记录。根据现代遥感技术获取的数据,可以在2D或3D模型中对区域进行全面、细致的测量和分析。
2.根据当地的气候、土地特征等基础数据,结合地质灾害历史资料、实地情况及其他相关水文地质数据,制定详尽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和鉴定方案。
3.借用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平台,收集、整合和分析过去的地质灾害隐患记录,预测未来的发生和可能的影响,并根据隐患程度确定相应的安全措施。
4.鉴定的基础数据可以利用现有的影响因素综合评估方法,如灰色预测、模糊评价等方法,对结果进行比较;因此,综合评估方法的选择将有助于保证灾害隐患评估的准确性和有用性。
五、结论
地质灾害隐患排查鉴定工作的开展有着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有效的排查和鉴定,在预防、分析和控制地质灾害方面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应综合运用现代遥感技术、GSP和地质工程等相关技术,以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率,在保护地球生态环境、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方面走在时代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