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
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优劣点分析
姓名:曹睿学号:201202013002
摘要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战略主要有两种: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
向战略。这两种发展战略的原因、条件、政策体系、产业的侧重点皆
不相同。两种战略各有其优缺点。本文从两种战略的概念、历史背景、
实施的条件等方面比较两种战略的优劣。
一、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的概念
1.进口替代战略:
进口替代战略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限制某些外国工业品
进口,促进本国有关工业品的生产,逐渐在本国市场上以本国产
品替代进口品,为本国工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实现工业化。又
称进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是内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进口替
代战略又称“内向发展战略”。是从经济上独立自主的目的出
发,减少或者完全消除该种商品的进口,国内市场完全由本国生
产者供应的战略。一般做法是国家通过给予税收、投资和销售等
方面的优惠待遇,鼓励外国私人资本在本国设立合资或合作方式
的企业;或通过来料和来件等加工贸易方式,提高工业化的水平。
2.出口导向型战略:
出口替代战略又称出口替代工业化政策或出口导向工业化
政策,是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产物。是指一国采取各种措施扩
大出口,发展出口工业,逐步用轻工业产品出口替代初级产品出
口,用重、化工业产品出口替代轻工业产品出口,以带动经济发
展、实现工业化的政策。出口导向战略着眼于出口对经济发展的
积极作用,通过对初级产品的深加工,然后组织产品出口,以代
替原先的初级产品的出口。
二、进口替代战略和出口导向战略产生的历史背景
1.进口替代战略产生的历史背景:
国际贸易条件恶化和民族复兴或振兴心理是实施进口替代
战略的重要原因。进口战略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依据两位来自
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和辛格提出的,之后亚非拉许多
发展中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进口替代战略。在国际市场
上,发展中国家生产的农、矿初级产品价格不断下跌而发达国家
生产的消费品价格不断上升,不平等贸易关系日益突出。为了克
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不平等贸易,发展本国的民族工
业,因而广大发展中国家努力发展一些原来依靠进口的货物的生
产以供国内少数富裕阶层的消费从而实现进口替进口替代一般
要经过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先建立和发展一批最终消费品工
业,如食品、服装、家电制造业以及相关的纺织、皮革、木材工
业等,以求用国内的消费品替代进口品,当国内生产的消费品能
够替代进口商品并满足国内市场需求时就进入第二阶段;在第二
个阶段,进口替代由消费品转向国内短缺的资本品和中间产品的
生产,如机器制造、石油加工、钢铁工业等资本密集型工业。经
过这两个阶段的发展,进口替代工业日趋成熟,为全面的工业化
奠定了基础。
2.出口导向战略产生的历史背景:
外汇紧缺,选择出口导向可以节约外汇。国土面积小,自然资源
匮乏,资本和技术短缺,内部市场狭小,仅仅依靠国内市场难以有效
达到工业化目的,使这些国家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开放国门大规模的
招商引资。同时,国内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劳动力密集型行业、低
成本在招商引资中富有吸引力,其产品出口也富有竞争力。20世纪
70年代,美国经历了十年的通货膨胀和经济停滞。而西德和日本经济
的强劲增长,严重威胁着美国经济的霸主地位。为了摆脱这种困境,
在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美国进行了经济体制的转轨,即由
政府主导型的经济体制,转向市场主导型的经济体制。在这一时期,
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取代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主流地位,正是这一转轨
在理论上的反映。不过,发动这场体制变更的美国总统里根,绝对不会
想到美国的体制转轨,却为他所反对的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
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因为,正是美国的这一体制转轨,推动了全球的经
济与金融的自由化,从而有利于西方的金融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
流动,也有利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在利润的驱动下,向国外进行
大规模的产业转移。这就为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承接产业转移提
供了难得机遇。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放弃了被动
型的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道路,转而选择了出口导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