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完整版)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 .pdf
文件大小:260.1 KB
总页数:4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4.56千字
文档摘要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

城市经济学

1.城市经济学的学科性质、研究对象、主要内容.

研究对象:城市经济学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自然地分化成为宏观城市经济学和微观城市经济学;前者主要研

究城市的形成、成长机制、城市与外部的经济联系,包括城市与国民经济以及城市辐射地区和邻近地区的经

济关系,同时也要研究城市经济的发展规律及其趋势;后者主要研究城市内部的各种问题,重点研究城市内

部所特有的经济问题与经济现象。

学科性质:城市经济学具有边缘学科的性质,同时也是一门属于中观性质的应用经济学。

研究内容:宏观城市经济学主要研究城市化现象的实质和基本规律,城市化发展趋势及其预测,城市化机制、

道路和进程等方面内容。微观城市经济学侧重于研究城市内所特有的各种经济现象和经济问题,包括研究城

市经济的发展、结构、规模,建设与规划,人口与就业,环境与生态,土地开发与利用,基础设施与市政公用

设施等方面的内容。

2.城市特征及分类(人口标准)。

特征:密集型-物质与精神的密集;高效性—高效率与高效益;多元性-多功能与多类型;经济上的非农性-

城市的经济特性

分类:根据行政级别可分为四类:直辖市、副省级城市、地级市、县级市

根据人口规模分为:(1)户籍人口:特大城市(100万人口)、大城市(50万以上)、中等城市(20-50万)、

小城市(20万以下)。(2)常住人口:2型小城市(小于20万)、1型小城市(20-50万)、中等城市(50—

100万)、2型大城市(100-300万)、1型大城市(300-500万)、特大城市(500-1000万)、超大城市(1000

万以上)。

3.如何用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聚集经济解释城市的形成。

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指区域比较利益,是城市形成的第一源动力,是建立在区域分工基础上的贸易比较优势所

带来的经济利益。比较利益的存在为市场交换提供了可能,于是就为另一类专业分工-商业的产生提供了条

件。当商品流通要求达到规模经济时,专门从事商品买卖的商人即应运而生.为了节省运输成本,商人便在

交通运输的特惠地点聚集起来,形成集市,最终导致早期城市的产生.

规模经济:是城市形成的又一基本经济力量.比较利益仅为社会分工和贸易中心的形成提供了可能,而规模

经济的存在则为人口和经济活动的地理集中提供了市场动力。在存在规模经济时,生产必须在一定规模上进

行,才可得以降低生产成本。

集聚经济:是指因企业设址接近另一个企业而产生的经济活动中的成本节约.聚集经济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

直接推动力,它是多样化的厂商、居民及相关组织单位得以集聚,推动城市形成并使之不断膨胀的根本力量。

其产生的原因:空间集中所产生的规模经济利益、信息传送利益、大数法则利益、互补性利益。

4.城市化的涵义、形式,如何测度一个区域/国家的城市化水平.

涵义:城市化是一种世界性的社会经济现象,是乡村分散的人口、劳动力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进行空间上的

聚集而逐渐转化为城市的经济要素,城市相应地成长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的过程。城市化是指人类进入工

(完整版)城市经济学考试重点

业化社会后,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下降而非农业活动的比重逐渐上升的过程。

形式:集中型城市化(是农村人口和非农经济活动不断向城镇聚集的过程。在城市化的初级阶段,此形式占

主导地位)、分散型城市化(意味着城市的经济活动和基本功能向外扩散,将其周围非城市地域转化为城市地

域的过程。在城市化的中级阶段乃至高级阶段,此类型占主导地位)、就地型城市化(是指在原来的农村地

区,在并无城市直接作用和影响的情况下,由于某种资源的发现和开发,或者由于对外交通地位的建立,或

者由于生产结构的变化,使得农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业生产,农村地域进化为城市地域的过程)。

测度:城市化水平是目前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城市化程度的指标,其测度是要对城市主导作用进行识别并能

在不同的国家之间或同一国家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比较。土地利用指标(具体的测度方法是计算一定时间内非

城市性地域转变为城市性地域的比率)、人口指标(1。城市人口比重指标:即计算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

比重。2.非农人口比重指标:即计算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5.如何确定城市人口最优规模(理论、居民、企业等角度)。

从理论角度:如果聚集的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