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是什么
管理会计最初产生于西方,中国在管理会计这方面的发展比较晚。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希望对你有帮助。
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
管理会计产生于上世纪30年代西方,是多种学科相互交叉渗透的
结晶。随着经济发展和竞争加剧,传统的会计已不能满足社会需要,
由传统会计和管理学科结合起来而形成管理会计新兴而生。它以现代
管理科学为基础,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通过特定技术、方法为手
段,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规划和控制的信息系统,对帮助企业管
理者科学的制定经营决策,合理的利用经济资源,有效强化内部管理
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2年,H.W.奎因斯坦撰写了第一本管理学著作《管理会计:财
务管理入门》,在书中,他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管理会计”概念。
J.Q.麦金希对早期管理会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24年他出版
的《管理会计》是第一本较系统地论述管理会计概念和理论的著作。
①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历史的回顾
这两本著作的诞生标志着“管理会计”这门学科在西方真正兴起。
而中国,在管理会计这方面的研究相对于西方起步较晚,以下主要回
顾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历史,从而探究中国管理会计的发展。
很多研究者曾经一度认为,我国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才开始引
进西方管理会计。得到这样的结论的确有一定的依据可循。当时正值
改革开放初期,国内许多学者对西方的管理会计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从而大量引进西方的理论,从而使我国的会计理论研究事业在管理会
计这个领域有了空前的发展。然而,追根溯源,其实我国在建国初期
便有西方管理会计的“责任会计”,只是当时不称为“管理会计”。
(一)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第一阶段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与国营企业相适应的执行性管理会计在
建国初期,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该体制下,整个国家如同一个
企业,而国营企业就如同巨型企业的一个生产车间,国营企业的生产
计划由国家统一确定下达。从管理会计的角度看,国营企业充其量是
一个“成本中心”,最多也就是一个“人为利润中心”。既然成本是
一个效率指标,成本计划及其完成情况便成为国家考核国营企业完成
生产任务的重要手段。成本及其考核是计划经济时代唯一可作为的事
情。此外,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的产品由国家统一定价。国家以
企业的成本为基础确定产品价格即“产品价格=产品成本×(1+成本利
润率)”,这也就使国家必须重视企业成本管理制度建设,通过企业成
本管理制度确定企业成本项目和成本开支范围。否则,企业成本失控,
将导致产品价格失控。国家自然重视以成本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
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提高稀缺资源的使用效率。这种对以成本
为核心的内部责任会计的重视体现在国家颁布的各种成本管理制度上。
在这样一个特定阶段,我国管理会计具有鲜明的特色。主要体现
在:
1.班组核算。
通过班组核算和劳动竞赛相结合,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取
得显著成效(姜开齐,1951)。
2.经济活动分析。
由于班组核算只能反映问题之所在,而要寻找问题之根源,必须
借助于经济活动分析。只有将这两者相结合,才能达到发现问题、解
决问题的目的。“班组核算”和“经济活动分析”可以说是当时我国
企业管理会计的两大法宝(杜昂,1998)。“经济活动分析”实际上已
经突破了单纯财务评价指标的局限性,强调采用多元化指标评价企业
经营活动。20世纪60年代初期,我国大冶钢厂推行的“五好”小指
标竞赛(杜昂,1998)早已体现“平衡计分卡”的精髓。
3.在成本管理过程中,强调“比、学、赶、帮、超”,“与同行
业先进水平比”。
其基本思想就是近年来美国很流行的“标杆制度”。此外,还有
资金成本归口分级管理、生产费用表、成本管理的群众路线和厂内银
行等等都具有鲜明特色(胡玉明,2002)。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虽然当时没有使用“管理会计”这个名称,
但很多理念却和西方的管理会计非常相似。总的说来,也是实行事前
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直接服务于企业,能较好地执行
上级下达的各项数量和质量指标,因而基本上也属于执行管理会计。
所以,它构成了我国管理会计发展历史中的第一个阶段——执行性管
理会计阶段。
(二)我国管理会计发展的第二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