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文件名称:平流式沉淀池设计.pptx
文件大小:2.71 MB
总页数:27 页
更新时间:2025-05-25
总字数:约2.78千字
文档摘要

平流式沉淀池设计

演讲人:

日期:

目录

01

基本原理与功能特点

02

结构组成与设计要求

03

关键设计参数确定

04

工艺配套系统设计

05

运行效率提升措施

06

工程实践与案例分析

01

基本原理与功能特点

定义

平流式沉淀池是一种污水处理设施,主要用于去除污水中的悬浮物、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

核心功能

通过重力沉降原理,使污水中的悬浮物在池内沉淀,同时去除部分有机物和氮磷等污染物,提高出水水质。

定义与核心功能

沉淀效果优越

平流式沉淀池采用平行板结构,水流缓慢且均匀,有利于悬浮物的沉淀和去除。

运行稳定可靠

平流式沉淀池结构简单,无机械运动部件,故障率低,运行稳定可靠。

污泥易处理

池底污泥区设计合理,易于污泥的收集、浓缩和排放,降低了污泥处理成本。

平流式结构优势

适用场景

平流式沉淀池适用于处理大水量、低浓度、易沉淀的污水,如城市污水、工业废水等。

限制条件

平流式沉淀池占地面积较大,对场地有一定要求;同时,对于含有大量悬浮物或胶体物质的污水,需要配合其他处理工艺使用。

适用场景与限制条件

02

结构组成与设计要求

进水口设计

进水口应均匀分布在整个沉淀池宽度上,避免水流过于集中,影响沉淀效果。

挡板设置

在进水口处设置挡板,防止短流和旋涡的产生,提高沉淀效率。

进水渠道

进水渠道应设计得足够宽广和缓,以减缓水流速度,有利于悬浮物的沉淀。

进水区均匀分布设计

沉淀区有效容积计算

根据沉淀时间、水流速度等因素,计算出所需的沉淀区面积。

沉淀区面积计算

沉淀区深度一般不超过3~4米,以保证沉淀效果。

沉淀区深度设计

根据沉淀区面积和深度,计算出沉淀池的有效容积。

有效容积确定

01

02

03

负荷控制

出水堰的负荷应根据沉淀池的处理能力和出水水质要求进行合理控制,避免负荷过高导致出水水质恶化。

堰口流速

出水堰口的流速应适中,既要保证出水顺畅,又要避免对沉淀物产生过大的扰动。

出水堰设计

出水堰应设置在沉淀池的末端,以保证沉淀后的清水能够顺利排出。

出水堰负荷控制标准

03

关键设计参数确定

考虑污水中的悬浮物浓度、颗粒大小及沉淀性能等因素,合理确定表面负荷率,以确保污泥的有效去除。

污泥负荷

表面负荷率与水流状态密切相关,需保证水流在池内分布均匀,避免出现短流、偏流等现象。

水流状态

根据出水水质要求,合理选择表面负荷率,以保证出水水质达标。

出水水质

表面负荷率选取原则

沉淀时间

根据污水中的悬浮物浓度、颗粒大小及沉淀性能等因素,合理确定沉淀时间,确保污泥充分沉淀。

水流速度

沉淀池内的水流速度应适中,以保证污泥颗粒的沉淀效果,同时避免水流速度过快导致污泥被冲刷起来。

污泥浓度

合理控制污泥浓度,以保证沉淀效果和污泥的浓缩性能。

停留时间优化方法

根据沉淀池的类型、污泥浓度及沉淀时间等因素,合理确定有效水深,以充分利用沉淀池的容积。

有效水深

长宽比

水流阻力

平流式沉淀池的长宽比不小于4,以保证水流在池内分布均匀,提高沉淀效果。

长宽比过大可能导致水流阻力增加,影响沉淀效果。因此,需在设计时综合考虑长宽比与水流阻力的关系。

有效水深与长宽比关系

04

工艺配套系统设计

污泥排放量

根据沉淀池污泥产生量、污泥含水率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排泥装置类型和规格。

排泥频率

根据污泥的生成速度和池底污泥的堆积情况,确定排泥的频率和时间。

排泥方式

根据池底污泥的沉积情况,选择合适的排泥方式,如机械排泥、穿孔管排泥等。

排泥装置选型要点

刮泥机运行参数设计

根据池底污泥的堆积情况和刮泥机的结构,确定刮泥机的刮泥深度。

刮泥深度

根据池底污泥的沉积速度和刮泥机的性能,确定刮泥机的运行速度。

刮泥速度

根据刮泥机的运行参数和池底污泥的堆积情况,确定刮泥机的运行周期。

刮泥周期

水质监测点位布局

监测进水水质,确保进水水质符合设计要求,避免对沉淀池造成污染。

进水口监测

监测沉淀池出水水质,确保出水水质达到排放标准或后续处理要求。

沉淀池出水口监测

在沉淀池内设置监测点位,监测池内水质变化情况,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池内水质监测

05

运行效率提升措施

斜板/斜管沉淀原理

利用浅层沉淀原理,通过安装斜板或斜管,缩短颗粒沉降距离,提高沉淀效率。

斜板/斜管安装角度

安装角度应根据水流速度和颗粒沉降速度确定,确保最佳沉淀效果。

斜板/斜管材质与规格

常用材质有玻璃钢、塑料、不锈钢等,规格根据水流速度和颗粒大小选择。

斜板/斜管强化技术

絮凝剂种类选择

根据水中悬浮颗粒的性质和沉淀池类型,选择合适的絮凝剂,如铝盐、铁盐等。

絮凝剂投加量

投加量需根据实验或经验确定,过少可能导致絮凝效果不佳,过多则可能产生二次污染。

絮凝剂投加方式

可采用机械混合、管道混合等方式,确保絮凝剂与水充分混合,提高絮凝效果。

絮凝剂投加策略

沉淀池分